首先,我想先解释一下,因为围绕以种子为基础的植物油(主要含有ω-6脂肪酸亚油酸(LA))的代谢机制仍然存在很多困惑。研究结果褒贬不一,因此在不同的饮食偏好群体中,形成了对种子油的支持者和反对者之间不可调和的阵营。您已经了解我的立场,但我总是尽量保持客观公正。本文对研究人员来说意义重大,因为实际情况可能与我们目前的想法完全不同。原因在于,我们的研究人员经常忘记测量一些基本的代谢参数,这些参数会暗中使结果偏向某个方向,远超观察到的变量。关于这一点,稍后我会详细介绍。
不久前,我解释过,当亚油酸在线粒体中燃烧时,NADPH分子的消耗会增加,因为2,4-二烯酰辅酶A还原酶(DECR)被激活了。我需要重新讨论这个问题,因为它并非导致NADPH消耗增加的唯一途径。小鼠和人类的亚油酸代谢略有不同,这会产生一些影响。
为了处理脂肪酸,三种基本酶将长链分解成较短的两碳链段:VLCAD、LCAD 和 MCAD。LCAD 处理 12 至 18 个碳原子的链,而 VLCAD 处理较长的链。但与小鼠线粒体不同,人类线粒体缺乏 LCAD,因此小鼠可以轻松燃烧线粒体中的亚油酸,而人类则需要花费一些力气。有两种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种选择是通过PPARα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在那燃烧亚油酸。例如,当亚油酸(LA)与其他罕见的外来脂肪(例如亚麻籽中的ω-3 α-亚麻酸 (ALA) ,或更佳的鱼油中的EPA和DHA)同时存在时,就会触发这一过程。这种激活会启动过氧化物酶体,产生乙酸盐,乙酸盐通常用于合成新的脂肪。正如布拉德·马歇尔(Brad Marshall)所指出的,整个过程就像一个过滤器,可以安全地处理这些外来脂肪。
第二种方法是延长亚油酸并使其去饱和,使其与VLCAD更相容,从而允许其在线粒体中燃烧。我们从与过氧化物酶体遗传疾病相关的疾病研究中得知,这是可能的。LA不直接被处理,因此其水平显著升高,但其延长的副产物保持在正常甚至更低的水平。因此,延长和去饱和是有帮助的。延长会消耗NADPH,而去饱和会消耗NADH。
这告诉我们什么?NADPH 的消耗不仅仅是由于 DECR 处理 LA 而增加——延伸也需要 NADPH。此外,这个过程需要丙二酰辅酶 A,这意味着从头脂肪生成 (DNL) 也必须开启。因此,如果我们关闭 DNL(例如,通过激活 AMPK),就能减少线粒体中 LA 的燃烧,减少 NADPH 消耗过高带来的有害影响——但代价是 LA 水平升高,理论上这应该能够实现安全的过氧化物酶体 LA 燃烧。有趣的是,关闭 DNL 只会改变 LA 的方向。这可能有用,并且可能与生酮饮食的影响有关,生酮饮食会强烈抑制 DNL。然而,根据经验,我们知道 LA 会增加酮体的生成(这发生在线粒体中),所以这种关闭可能并非 100% 有效。或者 LA 会独立触发 DNL?我不知道。
布拉德·马歇尔还指出,亚油酸能够使葡萄糖发酵持续进行,而不会产生乳酸堆积——这仅仅是因为多不饱和脂肪 (PUFA) 可以去饱和,释放出 NAD+ 来维持糖酵解,产生 ATP 能量。这很好,但它加剧了问题:亚油酸不仅会降低 NADPH,还会降低我们想要保留的胰岛素抵抗(这是保护性的),同时增加我们不想要的胰岛素抵抗(脂肪组织中的干细胞衰老)。毕竟,胰岛素抵抗有多种类型。但 PUFA 去饱和是主要因素吗?对我们来说可能不是。我们拭目以待。
现在,让我们仔细看看一项研究,其中大鼠被喂食了富含种子油的极高脂肪饮食 (编号 #112245:~0-1% 肉豆蔻酸酯、~5% 棕榈酸酯、~2% 硬脂酸酯、~12% 油酸酯、~80% 亚油酸酯;60% 脂肪、15% 蛋白质、25% 碳水化合物)。我花了一段时间才确定脂肪成分,但最终还是找到了。遗憾的是,我无法确认饮食中是否含有果糖。这项研究表明,事情可能并非如此。其中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乙酸盐——以及通过迷走神经连接肠-脑-胰腺的神经系统。尽管乙酸盐是重要的代谢因素,但在研究中很少对其进行测量。
亚油酸(LA)的加工始于小肠和大肠,细菌会在那里分解它。正如布拉德·马歇尔所暗示的,氧气被用于脱饱和——即使在富含乳酸的环境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也能促进葡萄糖发酵,否则发酵过程会停滞。因此,如果肠道中有足够的PUFA,葡萄糖发酵就会更容易进行,从而产生高水平的乙酸盐。其他研究表明,ω-3脂肪酸(双键更多)是乙酸盐生成的最佳底物,而少量ω-6脂肪酸往往会抑制肠道细菌。但大量的ω-6脂肪酸似乎会直接激活产乙酸盐的细菌。
有趣的是,这些研究人员似乎并不喜欢乙酸盐,称其为有害的副产品。考虑到我们经常被告知要滋养肠道细菌,尤其是那些能产生短链脂肪酸的细菌(比如阿克曼氏菌),这真是奇怪。
研究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乙酸盐到达大脑,在那里激活神经通路,增加胰岛素分泌(GSIS)以响应食物。乙酸盐在暴饮暴食时出现并帮助储存多余的热量。血糖保持更稳定(没有峰值),但代价是胰岛素水平更高。这是否更好还有待商榷。如果它能增加保护性胰岛素抵抗,同时减少脂肪干细胞衰老,那可能是有益的。暴饮暴食是一个很容易解决的问题——只需减慢食物摄入量并改善饮食质量。乙酸盐实际上可以抑制饥饿感,所以这项研究中的暴食很可能是由于人工饮食(可能含有糖,会激活 KHK 和 DNL)。 从饮食中去除果糖并创造更硬的饮食形式应该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大问题。请注意,如果小鼠没有暴食,那么一切都与标准饮食相同,具有相同的细菌。
重要引言:
“用等热量份量的食物或高脂饮食进行配对喂养不会对乙酸盐周转或葡萄糖转运系统 (GSIS) 产生影响…”
但研究人员得出结论,醋酸盐有害——会导致饥饿、暴食和肥胖。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相反。但这无关紧要,因为我们已经知道饥饿最终是由肝糖原调节的,很可能是通过大脑调节的。
如果避免暴食,即使是这种高PUFA饮食(60%的热量来自80%亚油酸的油),也能受到乙酸盐的保护,乙酸盐很可能是在不饱和脂肪存在的情况下通过葡萄糖发酵产生的。去饱和PUFA的能力是关键——使乙酸盐能够在暴食时降低血糖,促进脂肪储存。该研究本身也承认:如果避免暴食,这种高PUFA饮食基本上相当于标准的啮齿动物食物。这意义重大,对吧? 我们不必为此切断迷走神经,毕竟,第一次暴食就是因为饮食突然变成了高脂肪食物。 只是不要暴食——即使是短期内也不要。减缓热量摄入至关重要。
你看过多少关于多不饱和脂肪酸代谢的研究?很多吗?有多少研究测量了乙酸盐周转率和暴饮暴食?没有?没错。这是第一项真正考察多不饱和脂肪酸代谢并追踪乙酸盐的研究。如果没有这项研究,所有其他研究都毫无意义——只是猜测和错误。作为一名外行和工程师,我必须直言不讳:这是糟糕的科学。我们从中几乎没有学到任何实用的东西。这项研究具有开创性。
补:
与啮齿动物不同,乙酸盐对大脑刺激和胰岛素分泌的影响在人类中是相反的,乙酸盐会降低肥胖人群的胰岛素水平。
https://mct4health.blogspot.com/2025/06/how-exactly-do-omega-6-oils-affect.html
Edit:2025.10.13
该观点围绕 “种子油核心成分亚油酸(LA,ω-6 脂肪酸)的人体代谢特殊性” 展开,打破了 “亚油酸代谢非好即坏” 的单一认知,通过拆解 “物种差异、代谢路径、乙酸盐调控” 三大核心维度,结合具体大鼠实验数据,提出 “亚油酸代谢的安全性依赖‘代谢路径选择’与‘乙酸盐调控’,而非单一成分本身” 的核心主张。其论证既有对传统研究缺陷的批判,也有对代谢机制的创新性解读,可从观点的科学支撑、核心机制的合理性、实验证据的价值与边界、物种差异的关键影响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该观点最显著的贡献是跳出了 “亚油酸 = 促炎 / 有害” 或 “亚油酸 = 必需 / 无害” 的二元对立,从 “代谢路径动态调控” 和 “关键参数(乙酸盐)监测” 两个维度,重构了亚油酸代谢的认知框架,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
传统研究常以小鼠为模型推导亚油酸代谢机制,但该观点明确指出人类与小鼠的亚油酸代谢存在本质差异,这是导致 “研究结果褒贬不一” 的核心原因之一:
这一差异的揭示,直接解释了 “为何小鼠实验中‘高亚油酸饮食无害’,而人类研究中却出现‘代谢紊乱争议’”—— 传统研究忽视物种代谢工具的不同,导致结论无法迁移。
该观点尖锐指出,现有亚油酸代谢研究的核心缺陷是未测量 “乙酸盐周转率”“暴食行为” 等关键代谢参数,这些参数的隐性影响远超 “亚油酸摄入量” 本身:
这一批判击中了传统营养学研究的痛点:仅关注 “单一变量”,忽视 “代谢网络中关键中介物” 的调控作用,导致结论片面甚至错误。
该观点的核心创新是提出 “亚油酸代谢的安全性并非由成分决定,而是由‘代谢路径选择’和‘乙酸盐调控’共同决定” 的逻辑:
该观点的论证基于 “物种代谢差异的分子基础”“大鼠高亚油酸饮食实验”“乙酸盐的肠 - 脑轴调控机制” 三大证据链,不同证据相互印证,形成了较完整的支撑体系,但各证据的适用范围需客观区分:
| 证据类型 | 核心支撑内容 | 优势 | 局限性 |
|---|---|---|---|
| 物种代谢差异(分子机制) | 人类缺乏 LCAD,需依赖过氧化物酶体 / 延长 - 去饱和路径;小鼠含 LCAD 可直接燃烧 LA | 基于 “酶存在与否” 的分子事实,差异明确且可验证 | 未提及 “人类不同个体间是否存在 LCAD 表达差异”(如遗传多态性),可能影响代谢路径选择 |
| 大鼠高亚油酸饮食实验 | 1. 高 LA 饮食(80% LA)在 “自由进食” 时引发暴食、高胰岛素,“成对喂养(无暴食)” 时无异常;2. 乙酸盐通过迷走神经激活肠 - 脑轴,促进胰岛素分泌(GSIS),抑制饥饿感;3. 抗生素消除肠道细菌后,乙酸盐生成减少,胰岛素分泌下降 | 控制 “暴食” 变量,明确乙酸盐的调控作用;结合神经切断术(迷走神经切断)验证机制,因果关系清晰 | 大鼠饮食中 “是否含果糖” 未确认(果糖会激活 KHK 酶,促进 DNL,可能加剧代谢异常);实验周期仅 4 周,缺乏长期效应数据 |
| 乙酸盐的人体 vs 大鼠差异 | 大鼠中乙酸盐促进胰岛素分泌,人类中乙酸盐降低肥胖人群胰岛素水平 | 指出物种差异对 “乙酸盐生理效应” 的影响,避免结论迁移错误 | 仅提及 “肥胖人群”,未说明 “正常体重人群中乙酸盐的效应”;缺乏人类 “乙酸盐 - 亚油酸代谢” 的直接实验数据 |
该观点虽论证严谨,但仍存在部分 “机制假设” 与 “证据缺口”,若忽视这些边界,可能导致对 “亚油酸代谢调控” 的过度解读:
观点提出 “关闭 DNL 可引导亚油酸转向过氧化物酶体路径”,但这一关联存在两个未明确的问题:
观点明确 “大鼠与人类的乙酸盐效应相反”(大鼠促胰岛素,人类降肥胖者胰岛素),但人类数据存在显著缺口:
观点提出 “亚油酸会降低保护性胰岛素抵抗(如肌肉),增加有害胰岛素抵抗(脂肪干细胞)”,但这一 “分型” 的机制证据不足:
基于观点的科学支撑与边界,其应用需 “精准匹配场景”,避免盲目推广。结合观点内容,可梳理出对 “饮食实践” 与 “科研设计” 的两大启示:
该观点通过严谨的机制拆解与实验批判,成功打破了传统研究对亚油酸的单一认知,证实 “亚油酸的代谢效应并非由成分本身决定,而是由‘代谢路径选择’‘乙酸盐调控’‘是否暴食’共同决定”。其核心结论可概括为:
未来,若能进一步验证 “人类 DNL 关闭对亚油酸路径的影响”“内源性乙酸盐对人类胰岛素的调控作用”,该观点将为 “种子油的科学摄入” 与 “代谢疾病的饮食干预” 提供更精准的理论支撑。
Edit:2025.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