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
**银杏:多巴胺、催乳素和隐藏的激素回路**
除了“记忆支持”之外,银杏还可以调节多巴胺、一氧化氮和胆汁酸,以优化注意力、勃起和荷尔蒙平衡。
汉斯 2025年10月9日
大多数人认为银杏叶可以增强老年人的记忆力。 但这只发挥了其功效的5%。
在“脑草药”标签下隐藏着一种化合物,它可以调节多巴胺、重塑胆汁酸代谢、调节一氧化氮和内皮功能,甚至通过催乳素和 PXR 信号影响性功能。
我第一次看到这些数据时,以为它只有轻微的促智作用。 没想到的是,银杏与神经递质、线粒体和肠肝信号传导系统(这三个系统决定了男性的思维、表现和恢复方式)的相互作用如此深入。
在这次深入研究中,我们将讨论每一个重要的机制:
 长期服用银杏如何提高前额叶皮质中的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
 
 它如何支持线粒体呼吸和一氧化氮的产生,改善血液流动和能量输出。
 
 它如何调节芳香酶、雌激素、催乳素和压力荷尔蒙。
 
 为什么它对肠道微生物群和胆汁酸的影响可以悄悄地决定产生睾酮的程度和对睾酮的反应。
 
最后,我还将分享我自己的实验;每天服用 400 毫克,持续 2 周,并进行血液检查、睡眠跟踪和 NexRing 数据,这样您就可以看到哪些变化、哪些没有变化,以及这种植物实际上在哪里发挥作用。
让我们先从 银杏 在系统层面上真正做的事情开始。
这篇文章可能看起来有点科学性,但我尽力用“简单的语言”在每个部分解释所有内容,包括它的含义以及它将如何使您受益。
 
**1)银杏的实际功能(系统地图→真实世界效果)**
**1.1 神经调节(慢性>急性)**
核心发现(回顾):
 急性EGb-761 不会移动皮质单胺。
 
 慢性(啮齿动物中约 100 mg/kg × 14 d)→前额叶皮质(PFC)(以及纹状体,但程度较小)中的多巴胺(DA)和去甲肾上腺素(NE)升高;血清素(5-HT)不变;DA 代谢物(DOPAC/HVA)没有升高,因此周转率不会简单地加快(
R )。
 
 
  
幕后可能的机制:
 再摄取“缓解” :PFC 中的 NET 活动减少 → DA 和 NE 在突触中停留的时间更长(在 PFC 中,DA 清除严重依赖于 NET)。
 
 受体可塑性:慢性 EGb 可降低 α2-肾上腺素能受体(这些受体通常会“抑制” NE 释放)的敏感性,并可能上调老年动物的 5-HT1A 和毒蕈碱 M1 受体可用性,净效应有利于皮质 DA/NE 传输。
 
 离子通道/受体阻断:银杏内酯可以在体外阻断甘氨酸和 GABA-A 受体孔;将其转化为行为比较棘手(高剂量会引起惊厥),所以这并不是你在正常剂量下感觉更好的原因。
 
这意味着什么(实际):
 专注力、工作记忆、认知灵活性:更多的 PFC DA/NE = 任务期间更清晰的信噪比、更好的自上而下的控制、更快的冲突解决。
 
 动力与主动性:DA 音调支持目标导向行为(与良好的睡眠 + 低炎症状态相结合即可感受到)。
 
 情绪调节:NE + DA 支持警惕和努力控制;不是 SSRI 替代品,但对于“头脑混乱但不沮丧”来说是有用的辅助手段。
 
 性能力(间接):下丘脑/POA DA 升高会下调催乳素并促进交配能力;在 50 mg/kg 最佳剂量(人体剂量在 200-400mg 之间,具体取决于您的体重)的大鼠中可见。
 
 
**1.2 内皮细胞和一氧化氮(NO)**
核心发现:
这意味着:
 更好的灌注(液体通过循环系统或淋巴系统到达器官或组织,通常指将血液输送到组织中的毛细血管床):大脑、心脏、骨骼肌、阴茎组织。
 
 运动经济性:在 2 区和阈值期间更有效地输送氧气/营养物质。
 
 勃起功能辅助剂:它的作用不像 PDE-5 抑制剂,但改善内皮张力使整个系统更具反应性。
 
 认知支持:微血管灌注是任何“益智”作用的一个不起眼但至关重要的基础。
 
 
**1.3 线粒体,氧化/亚硝化应激**
核心发现:
这意味着:
 能量生产:如果您的瓶颈是线粒体脆弱性(年龄、压力、缺氧),银杏可以提高 ATP 产量并降低氧化阻力,尤其是与睡眠、甘氨酸/镁和有氧调节相结合时。
 
 神经保护:毒素模型中较少的亚硝化应激和 DA 基因保存(例如,Nurr1/TH)的组合解释了为什么在长时间工作期间认知和运动稳定性会感觉更强。
 
 恢复:更好的氧化还原控制可减少儿茶酚胺引起的“过度疲劳”,当您将 DA/NE 推得更高时很有用。
 
 
**1.4 肝脏生物转化(CYP、转运蛋白)**
**1.5 受体层面的“推动”(什么是可靠的,什么是推测的)**
观察到的推动:
 α2-肾上腺素能受体脱敏(慢性)→允许更多的NE(以及PFC DA)释放(
R )。
 
 
 5-HT1A (老年动物中 ↑)、
毒蕈碱 M1 (↑)、
5-HT2A结合在某些模型中发生变化;下丘脑 5-HT 张力在 OVX 中恢复正常(与食欲/饱腹感相关)(
R )。
 
 
 体外银杏内酯对
甘氨酸/GABA-A 孔的阻断(高剂量现象;不是大剂量服用的理由)( R )。
 
 
这意味着:
 
**1.6 肠胆轴(稍后衔接第 4 节)**
核心发现:
 银杏重塑微生物组(↑ B. longum、L. reuteri、Akkermansia;↓ 几个与菌群失调相关的分类群),收紧屏障(↑ ZO-1/ZO-2/occludin),减少内毒素血症(减少炎症)。
 
 代谢组学:↑7-酮DCA、7α-羟基-3-氧代-胆-4-烯-24-酸、苹果酸、棕榈酰肉碱;↓异DCA和某些聚糖。
 
 翻译:毒性较小的次级胆汁酸(如异DCA)和更多的排毒/周转中间体,加上少量的能量系统上升(TCA/β-氧化迹象)。
 
这意味着:
 
**1.7 网络“系统”摘要(简明英语)**
 大脑:数周内,银杏可提高 PFC 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改善注意力、工作记忆、决策速度,且没有典型的兴奋剂副作用。
 
 血管:它打开管道(↑NO,↓内皮素),因此灌注得到改善——有利于脑力工作、训练和勃起。
 
 线粒体:它可以稳定线粒体并降低氧化/亚硝化应激,特别是在衰老或高压力状态下,因此您的能量感觉更稳定。
 
 肝脏/PK:它可以适度改变药物/补充剂代谢,在调整药物或运行严格的实验室窗口时要尊重它。
 
 肠道-胆汁:它推动胆汁酸池和微生物群向 PXR 激活程度较低和肠道屏障更紧密的方向发展,从而平息炎症并可能使您的雄激素轴更容易优化。
 
 
**2)认知、情绪、睡眠:什么是真实的**
**2.1 人类认知**
**2.2 情绪与焦虑**
**2.3 睡眠结构**
 动物实验结果:银杏黄酮银杏黄素可增加 REM 和非 REM 睡眠,减少觉醒。
 
 机制:轻度 GABA-A 调节、抗氧化压力缓解和 HPA 音调降低。
 
 人类观察:睡眠效率提高,主要针对与焦虑相关的睡眠中断(不是主要的催眠药)(
R )。
 
 
 实践意义: → 银杏并非像褪黑素或 GABA 能药物那样的镇静剂。相反,当压力或焦虑阻碍睡眠时,它能够使睡眠结构正常化。 → 更深的深度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周期 = 更佳的夜间睾酮脉冲、更佳的记忆巩固以及更快的训练后恢复。
 
 
**2.4 抑郁症和抗抑郁性功能障碍**
 开放标签试验:SSRI 引起的性功能障碍的反应率为 84%(性周期的所有阶段均得到改善)。
 
 对照试验:与安慰剂相比没有显著益处,尽管在两组中都发现了一些“显著的个体反应者”。
 
 这在实践中意味着: → 不要指望银杏成为一种独立的抗抑郁药。 → 但如果性功能障碍与 SSRI 类药物引起的血清素超载有关,那么银杏的 DA/催乳素调节作用可以帮助一些男性恢复勃起功能。
 
 
**3)性激素与性功能(机制→含义)**
**3.1 动物数据真正说明了什么(以及为什么重要)**
 非接触性勃起 (NCE) ( 
R ):当雄性靠近接受雌性时,银杏会增加勃起,由于多巴胺含量较高,表现出精神唤醒增强。
 
 
  
 
**3.2 这些影响背后的机制**
 多巴胺-催乳素轴:慢性 EGb 会提高 DA 音调(尤其是 PFC/MPOA),并通过降低催乳素来解除性反射抑制(PRL 在高水平时会抑制性能力)。
 
 内皮和 NO:上调 eNOS/NO + 减少内皮素-1 → 更容易动脉流入和静脉闭塞支持(勃起的血流动力学方面)。
 
 缓解压力:适度的 HPA 镇静(模型中较低的皮质酮)可减少压力引起的性抑制。
 
 受体:微妙的 α2 脱敏、5-HT1A 上移、M1 上移和驯服的 5-HT2A 音调有助于集中/唤醒门控而不会出现抖动。
 
 
**3.3 人体激素读数(哪些会变化,哪些不会变化)**
 体外研究表明,银杏叶中的三种主要黄酮类化合物(山奈酚、槲皮素和异鼠李素)通过芳香化酶抑制(
R )协同抑制雌激素的生物合成。下图显示,芹菜素是最强的芳香化酶抑制剂之一(至少在本研究中如此)。然而,这些化合物具有协同作用,这意味着整个提取物的效果可能强于各部分效果之和。该结果还表明,混合物对直接芳香化酶抑制的效果高于单一黄酮类化合物(
R )。
 
 
  
  
 
**3.4 BPH/前列腺细微差别(您可以明智地使用细胞数据)**
 单独使用银杏(BPH 细胞):↓ AR、↓ 芳香酶、↓ E2/ER、↓ PCNA(抗雌激素/抗增殖信号),不改变 T/DHT(
R )。
 
 
 
**3.5 勃起功能与 SSRI-SD:预期设定**
**3.6如果你的目标是性能力,如何//使用它//**
剂量/形式:标准化 EGb-761。
时间:上午 + 下午早些时候分开服用;如果胃肠道敏感,则与餐食搭配。
具有协同作用的堆栈(辅助,而非医疗建议):
 灌注:L-瓜氨酸 3-6 克/天,甘氨酸镁 200-400 毫克/月,2 区心脏 30-40 分钟。
 
 DA/PRL 卫生:睡眠质量、上午光照、避免晚上饮酒。
 
 焦虑相关 ED:呼吸节奏为 4 秒吸气,6 秒呼气,持续 2-5 分钟。
 
追踪内容(基线→第 6-8 周):
 问卷:IIEF-5 、性接触概况记录、晨勃评分(0-3)。
 
 生命体征:静息血压/心率、HRV-RMSSD。
 
 实验室(可选):PRL、T、游离T、SHBG、E2(敏感)、AM皮质醇、17-OHP。
 
 如果您正在测试胆汁/PXR角度:粪便/血清胆汁酸组(LCA/isoDCA/UDCA%)±C4(丁酸)。唯一提供此项服务的粪便组是添加了胆汁酸和短链脂肪酸(SCFA)的胃肠道图谱。
 
 
**3.7 谁受益最多/何时避免**
 最有可能的回应者:
 患有与压力相关的表现问题(高 PRL 症状、焦虑导致的睡眠不规律)的男性。
 
 患有血管阻力(内皮功能临界值)的男性,NO 支持对此有帮助。
 
 围绝经期生理类似物(针对女性),用于食欲/情绪/睡眠支持——如果与您的受众相关。
 
 
 注意/避免:
 活动性出血、围手术期或服用抗血小板/抗凝剂(PAF/抗血小板作用)。
 
 癫痫病史(避免非标准提取物;种子有银杏毒素风险)。
 
 窄TI药物:将银杏从滴定窗口引入(可能发生轻微的CYP变化)。
 
 
接下来我会分享我的使用效果,包括我体验到的独特益处以及它对我血液检查的影响。我还会分享哪些补剂可以与它搭配使用,从而进一步增强功效。
进行这些实验并不便宜,实验室工作、粪便测试、OAT 测试和其他跟踪设备,每个协议都要花费我几百美元。
https://hansamato.substack.com/p/ginko-biloba-the-forgotten-dopamine
Edit:2025.10.13
通过系统的机制研究与实证数据,提出 “银杏可多维度调控人体神经、血管、代谢、内分泌系统” 的核心主张。其论证既有扎实的科学支撑,也存在需客观看待的局限性。
 
**一、观点的核心价值:**
该观点最显著的贡献是跳出了 “银杏 = 记忆力补剂” 的传统定位,首次从 “系统生物学” 视角,将银杏的作用与神经递质、线粒体、肠肝轴、性激素信号等关键生理系统关联,形成了更完整的功效认知框架,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
 
**1. 打破 “单一功效” 认知,拓展作用边界**
传统认知中,银杏的价值局限于 “改善脑部微循环、轻度增强记忆力”(即观点中提及的 “5% 功效”),且主要针对老年人。而该观点通过研究证实:
 银杏的核心作用并非 “急性促智”,而是慢性神经调节(如 2 周后前额叶皮质多巴胺 / 去甲肾上腺素升高),且对中年人群的 “认知灵活性、隐性学习能力” 更显著(如 45-60 岁人群 6 周干预后隐性学习加倍);
 
 其功效远超神经系统,可延伸至血管功能(上调 NO 改善灌注)、能量代谢(稳定线粒体膜电位)、内分泌调节(下调催乳素、影响胆汁酸 - PXR 信号)、肠道健康(重塑菌群、增强肠道屏障) ,甚至间接关联性功能与睾酮敏感性 —— 这一拓展使银杏从 “老年认知补充剂” 升级为 “多系统健康调节剂”。
 
 
**2. 强调 “机制驱动”,提升论证科学性**
观点未停留在 “功效描述”,而是通过拆解具体分子机制,让 “多系统调控” 的主张更具说服力:
 例如,针对 “神经调节”,明确其通过 “抑制 NET(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延长突触中 DA/NE 停留时间”“下调 α2 - 肾上腺素能受体→解除 NE 释放抑制” 实现;
 
 针对 “性激素关联”,并非简单宣称 “提升睾酮”,而是通过 “肠胆轴→减少异 DCA(毒性胆汁酸)→降低 PXR 受体激活→解除对 Leydig 细胞类固醇生成的抑制” 这一链条,解释其对 “睾酮反应性” 的影响 —— 这种 “机制可追溯” 的论证,避免了传统保健品宣传中 “功效模糊化” 的问题。
 
 
**3. 结合 “个人实证”,增强实践参考性**
观点不仅引用文献数据,还加入 “每日 400mg、持续 2 周” 的个人实验,通过血液检查、睡眠跟踪(如深度睡眠增加 30 分钟)、NexRing 数据等量化结果,补充了 “实验室研究” 与 “真实人体应用” 之间的缺口。这种 “文献 + 个人实证” 的组合,既体现了科学性,又为普通用户提供了可参考的使用场景(如剂量、监测指标),降低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二、观点的科学支撑:**
该观点的论证基于 “动物实验 + 体外研究 + 人体临床试验 + 个人观察” 的多层证据,不同维度的证据相互补充,形成了较完整的支撑体系,但各证据的权重与适用范围需客观区分:
	
	
		|  证据类型  |  核心支撑内容  |  优势  |  局限性  | 
	
	
	
		|  动物实验(啮齿类)  |  1. 100mg/kg×14 天干预后,前额叶皮质 DA/NE 升高;2. 50mg/kg 剂量下大鼠插入 / 射精频率增加,催乳素降低;3. 改善老年小鼠线粒体呼吸链功能  |  可精准控制变量(如剂量、干预时间),深入机制研究(如受体可塑性、酶活性)  |  物种差异可能导致结果无法完全迁移到人体(如人体剂量换算、代谢通路差异)  | 
	
	
		|  体外研究  |  1. EGb-761 抑制 NET、SERT、DAT 转运体;2. 黄酮类化合物(山奈酚、槲皮素)协同抑制芳香化酶;3. 银杏内酯阻断 GABA-A 受体孔  |  可直接观察分子相互作用(如受体结合、酶活性抑制),排除体内复杂干扰  |  体外浓度(如 0.01mg/mL)可能高于人体实际暴露水平,无法反映体内代谢后的真实效应  | 
	
	
		|  人体临床试验  |  1. 中年人 240mg/d×6 周,认知灵活性提升,干扰后保留率上升 26%;2. 广泛性焦虑患者干预后睡眠效率提高;3. SSRI 相关性功能障碍开放标签试验反应率 84%  |  直接反映人体效应,样本量较大(相对个人实验),结果更具普适性  |  部分试验为 “开放标签”(非双盲对照),可能存在主观偏差;部分结果(如 SSRI-SD)在对照试验中未达显著差异  | 
	
	
		|  个人实证  |  400mg/d×2 周,深度睡眠增加 30 分钟,血液指标(如皮质醇)变化  |  提供 “真实使用场景” 的细节(如剂量、监测指标),增强用户参考性  |  样本量仅 1,个体差异大,结果无法推广到大众;缺乏对照,无法排除安慰剂效应  | 
	
 
整体来看,证据链的核心优势在于 “从分子机制到系统效应” 的层层递进 —— 从体外的 “受体 / 酶作用”,到动物的 “组织 / 器官反应”,再到人体的 “功能改善”,形成了逻辑闭环;但局限性也较明显,尤其是动物实验与人体的 “剂量换算争议”(如大鼠 50mg/kg 对应人体 400mg 是否合理)、部分人体试验的 “设计缺陷”(如非双盲),可能影响结论的严谨性。
 
**三、观点的争议与边界:**
该观点虽论证充分,但仍存在部分未明确的边界与争议点,若忽视这些细节,可能导致对银杏功效的过度解读:
 
**1. “功效强度” 的边界:“调节” 而非 “治疗”**
观点中提及的 “调控多巴胺、改善勃起、影响睾酮反应” 等功效,本质是 “生理功能的优化”,而非 “疾病的治疗”:
 
**2. “剂量与个体差异” 的争议:不存在 “普适最优剂量”**
观点中同时提及 “240mg/d(临床试验)”“400mg/d(个人实验)”“大鼠 50mg/kg(约合人体 400mg)” 三种剂量,且指出 “大鼠 100mg/kg(过量)反而益处减少”,说明:
 银杏存在 “剂量 - 效应曲线”(钟形曲线),并非 “剂量越高效果越好”;
 
 人体剂量缺乏统一标准:240mg/d 是基于临床试验的 “保守有效剂量”,400mg/d 是个人基于动物实验的换算剂量,但两者对应的 “人体代谢差异”(如肝酶 CYP3A1 诱导导致的清除率差异)未被充分讨论 —— 不同人因基因型(如 CYP3A4 多态性)、基础健康状况(如肝肾功能),可能对同一剂量产生不同反应,存在 “个体有效剂量区间” 的差异。
 
 
**3. “安全性” 的边界:需警惕 “药物相互作用” 与 “禁忌人群”**
观点虽提及 “CYP 酶诱导(如 CYP3A1、1A2)”“抗血小板作用”,但未深入强调其安全性风险:
 药物相互作用:银杏诱导 CYP3A1 可能加速经该酶代谢的药物(如他汀类、免疫抑制剂环孢素)的清除,降低药效;其抗血小板作用(抑制 PAF)可能与抗凝药(如华法林、阿司匹林)产生协同效应,增加出血风险 —— 这对 “服用基础疾病药物的人群”(如老年人、心血管患者)至关重要,观点中仅简单提及 “围手术期避免”,未充分警示日常用药风险;
 
 禁忌人群的模糊性:观点提及 “癫痫病史避免非标准提取物”,但未明确 “标准提取物(如 EGb-761)的安全性”;对于 “孕妇、哺乳期女性”“肝肾功能不全者” 等特殊人群,缺乏相关研究数据,无法判断适用性。
 
 
**4. “因果关系” 的争议:部分关联需更多证据验证**
观点中部分 “系统关联”(如肠胆轴→PXR→睾酮反应)虽有逻辑链条,但缺乏直接的人体因果证据:
 
**四、观点的应用价值:**
基于观点的科学支撑与边界,银杏的应用需 “精准匹配场景”,避免盲目使用。结合观点内容,可梳理出以下适配方向与建议:
 
**1. 核心适配人群与场景**
	
	
		|  人群 / 场景  |  适配依据  |  推荐剂量(参考观点)  | 
	
	
	
		|  中年认知疲劳人群(45-60 岁)  |  临床试验证实 240mg/d×6 周可提升隐性学习能力、认知灵活性,适合知识工作者、复杂任务执行者  |  120-240mg/d(分 2 次)  | 
	
	
		|  压力相关睡眠障碍人群  |  广泛性焦虑患者干预后睡眠效率提高,个人实验显示深度睡眠增加,适合焦虑导致的入睡困难、夜间觉醒  |  240mg/d(上午 + 下午服用,避免睡前)  | 
	
	
		|  轻度血管源性勃起功能减退者  |  改善内皮 NO 生成、下调催乳素,适合血管阻力偏高(如轻度高血压)、压力相关 ED,非器质性病变  |  240-400mg/d(需排除药物相互作用)  | 
	
	
		|  围绝经期女性(情绪 / 体重问题)  |  动物实验显示可恢复 OVX 小鼠血清素性食欲减退,改善瘦素信号,适合情绪波动、体重增加人群  |  120-240mg/d(需咨询医生)  | 
	
 
 
**2. 理性使用建议:规避风险,科学监测**
 优先选择标准提取物:观点中多次提及 “EGb-761”(银杏标准提取物,含 24% 黄酮醇苷、6% 萜类内酯),其成分明确、安全性数据更充分,避免使用 “非标准提取物”(如未经纯化的叶片粉末,可能含银杏毒素);
 
 警惕药物相互作用:若正在服用抗凝药(阿司匹林、华法林)、他汀类药物、免疫抑制剂、抗癫痫药,需提前咨询医生,避免同时使用;
 
 设定 “观察期” 与 “监测指标”:参考个人实验的方法,首次使用可设定 2-4 周观察期,监测睡眠(如深度睡眠时间)、认知(如任务专注力)、身体反应(如是否有出血倾向),若无改善或出现不适,及时停用;
 
 明确 “不适用” 场景:不建议用于 “治疗阿尔茨海默病、重度 ED、抑郁症” 等疾病;孕妇、哺乳期女性、癫痫患者(非标准提取物)、活动性出血患者(如胃溃疡出血期)禁用。
 
 
**五、总结:**
该观点通过系统的机制研究与实证数据,成功打破了大众对银杏的单一认知,证实其 “多系统调控” 的潜力,为银杏的科学应用提供了新视角。但需客观认识到:
 银杏是 “生理功能调节剂”,而非 “万能保健品”,其功效强度有限,无法替代药物治疗;
 
 现有证据仍存在 “物种差异、个体差异、部分机制未验证” 的局限性,需更多高质量人体临床试验补充;
 
 应用时需 “精准匹配人群、控制剂量、警惕风险”,避免过度解读与盲目使用。
 
未来,若能进一步解决 “剂量标准化、药物相互作用机制、特殊人群安全性” 等问题,银杏的 “多系统价值” 将得到更充分的释放,成为更具针对性的健康调节剂。
Edit:2025.10.13
讨论列表  AKP讨论  查看原帖及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