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KP健食天

意识

**引言:模拟理论与宗教信仰的交汇**

核心问题:现实与意识的本质

访谈者首先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如果这是一个计算和模拟,是否存在某个更高层次的意识在操作这一切?现实的意义是什么?意识的意义又是什么?他想象,一个有宗教信仰的人听到“这是一个模拟”的想法时,可能会感到不快。

受访者的意外发现:宗教人士的接纳

受访者(Tom)回应说,他也曾以为宗教人士会反对他的说法,但事实并非如此。他举了一个例子:一位女士给他写邮件,称自己是一个非常虔诚的基督徒,但现在无论去哪里,她都会随身携带两本书——《圣经》和他的书《My Big TOE》。

他表示,自己收到的这类积极反馈比负面反馈多十倍,几乎没有收到任何负面评价。

**对“更高意识”的解读:一个更大的意识系统**

我们与系统的关系

这些宗教人士所看到的,是一个“更大的意识系统(larger consciousness system)”。是的,确实存在一个更大的实体,它就是一个更大的意识系统。而我们只是那个系统的一部分,只是子集。如果用计算机术语来说,我们是大型主机内的“虚拟机”。因此,我们拥有它的所有属性。我们和这个更大的意识系统都是“个体化的意识单元”,只是我们非常小,而它要大得多,拥有更宏大的视角。

进化的意义:降低熵

访谈者补充说,我们就像是上帝的一个分形。受访者表示同意,我们是那个更大意识系统的一部分。因此,当我们进化,我们的熵降低,我们提升了我们意识的质量,这与降低意识的熵是同一回事。当我们的意识质量进化时,整个系统实际上也会被提升一点点,因为我们是那个系统的一部分。

系统创造“我们”的目的

受访者进一步解释,我们与系统之间存在这种关系。它创造了我们,创造了这些子集和虚拟机,是因为否则它的进化就会停滞。它最初只是一个与自身互动的单一意识。但是,如果你给予多个意识自由意志,它们最终会产生不同的视角,这将为你能做什么、你能想出什么点子,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因此,拥有自由意志的实体越多,它们之间积极互动,你就能在所有这些自由意志之间发展出越多的协同作用。这就是“个体化意识单元”被创造出来的原因。

**意识作为根本:万物源于意识**

虚拟现实的构建

这个更大的意识系统是“操作系统”,也是进行计算的“计算机”。它拿出自身的一部分,将其配置成计算机,并计算出这个虚拟现实。所以,意识是根本,其他一切都是虚拟的。意识是其他一切的来源。

关于“来源”的终极问题-

这时,有人会问:“那么那个源头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受访者回答说,我们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不是因为我们不够聪明,而是因为我们是那个意识的一部分,我们无法跳出意识之外,以一个客观的视角来审视意识。

他澄清,这并不是一个“什么创造了意识,什么又创造了创造意识的东西”的无限回归。问题在于,从逻辑上讲,我们无法对“什么创造了意识”保持客观,我们就是到不了那里。

他在书中用了一个比喻:你胃里的一个细菌,对园艺、冰箱、冰箱里的灯泡,或任何其他导致食物从嘴巴进入胃里供其分解的事情一无所知。所以,你就是无法跳出你自己,去理解那些超越你所能体验的事物。


**内容涉及观点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术语表述与概念准确性问题

  • 对“意识”的定义模糊且非标准:演讲者将“consciousness”(意识)作为其理论体系的基石,将其描述为一个“larger consciousness system”(更大的意识系统),并且我们是其“subsets”(子集)或“virtual machines”(虚拟机)。这是一个高度形而上学和非标准的定义。在神经科学和哲学中,“意识”通常指主观体验、感知和觉知,是一个与大脑活动紧密相关的现象。而演讲者使用的“意识”更像是一个泛神论或唯心主义概念中的“宇宙本体”或“绝对精神”,它是一个独立于物质、能够创造现实的实体。这种术语的重新定义可能会让熟悉标准科学术语的听众感到困惑。
  • 对“熵”的应用存在不严谨之处:他提到“as we evolve our…entropy is lowered”(当我们进化…我们的熵降低了),并将“evolve the quality of our consciousness”(进化我们意识的质量)等同于“lower the entropy of our conscious”(降低我们意识的熵)。这是一个对物理学概念“熵”的隐喻性应用。在物理学中,熵是衡量系统无序程度的度量。虽然在信息论中也有熵的概念,但将其直接应用于“意识的质量”这一主观且无法量化的概念上,缺乏科学上的严谨性。这使得他的论证听起来科学,但实际上只是一个类比,而非精确的科学描述。

二、研究证据与结论推导的逻辑问题

  • 完全缺乏经验证据:整个对话充满了哲学断言和逻辑推导,但完全没有提供任何形式的经验证据(无论是来自物理学实验、神经科学研究、心理学调查还是任何其他可验证的观察)来支持其核心理论。例如,“意识是根本,其他一切都是虚拟的”;“这个更大的意识系统…计算出这个虚拟现实”;“它创造了这些子集…是因为否则它的进化就会停滞”。这些都是纯粹的形而上学假设,无法被证实或证伪,因此不属于科学的范畴。
  • 诉诸轶事证据作为社会接受度的证明:当被问及宗教人士的反应时,演讲者引用了一位基督徒女士的电子邮件作为证据,来证明他的理论与宗教并不冲突,甚至受到欢迎。这是一个单一的、选择性的轶事证据。仅凭一封(或少数几封)正面的电子邮件,就得出“宗教人士普遍接纳我的理论”的结论,是典型的以偏概全。他没有提及任何可能存在的负面反馈或神学上的批判。
  • 循环论证的风险:其理论体系存在循环论证的风险。例如:问:“现实是什么?” 答:“一个由更大的意识系统计算出的虚拟现实。” 问:“我们如何知道这个更大的意识系统存在?” 答:“因为我们的意识是它的一个片段,我们可以通过逻辑推导它的存在。” 这个论证从“意识”出发,最终又回到“意识”,整个体系是自我封闭的,缺乏与外部客观现实的连接点。

三、内容表述与结构的完整性问题

  • 对“进化”的定义与生物学相悖:他将“进化”定义为个体意识降低熵、提升质量的过程,并声称这能促进整个“系统”的进化。这与生物学中基于自然选择和基因频率改变的进化论定义完全不同。他挪用了一个科学术语,并赋予其全新的、唯心主义的含义,这可能会让不了解生物学进化论的观众对其产生错误的理解。
  • 对“自由意志”的解释过于功能化:他解释说,更大的意识系统创造具有“free will”(自由意志)的个体,是为了产生“different viewpoints”(不同的视角)以加速系统的进化。这是一个高度功利主义和功能化的解释。他没有探讨“自由意志”本身的哲学难题(如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争论),而是直接将其设定为系统为了实现自身目的而设计的一个“工具”。

四、潜在的认知误导风险

  • 将形而上学思辨包装成科学理论:视频最大的问题在于,它使用了大量源自计算机科学(simulation, computation, virtual machines, operating system)和物理学(entropy, fractal)的术语,来包装一个纯粹的形而上学或神秘主义的世界观。这种做法可能会让一些观众误以为他正在阐述一种前沿的、基于科学的“万物理论”(Theory of Everything),而实际上这只是一种未经证实的哲学思辨。它模糊了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
  • 提供了一个不可证伪的“答案”:对于“意识从何而来”这个终极问题,他通过“我们无法跳出意识来客观审视意识”的逻辑来回避回答,并声称这个问题在逻辑上是不可回答的。虽然这个逻辑本身有其哲学上的合理性(类似于试图用眼睛看眼睛本身),但这也使得他的整个理论体系变得不可证伪。一个无法被证伪的理论,在科学上是没有意义的。这可能会让一些寻求确定性答案的观众接受这个“终极解释”,而放弃了更严谨的、基于证据的科学探索。
  • 可能与某些宗教教义产生冲突:尽管他声称宗教人士普遍欢迎他的理论,但他将“更大的意识系统”描述为一个为了自身进化而创造虚拟现实的“计算机”,这可能与许多有神论宗教的核心教义相冲突。例如,在基督教中,上帝创造世界是出于爱,而非为了“解决进化停滞”的功利目的。他的理论实际上是用一种非人格化的、计算性的“系统”取代了人格化的、有意志的“上帝”,这在神学上是一个巨大的差异。

Nuclear Physicist EXPLAINS What is God | Tom Campbell EXPLAINS (LlJ99vFLsyQ)

Edit:2025.10.06

**意识、模拟与更大的存在:一场关于现实本质的深度探讨**

这段对话围绕 “现实是否为计算或模拟”“意识的来源与意义”“宗教与科学视角的融合” 三大核心问题展开,提出了 “更大意识系统” 的概念,并以通俗类比打破认知边界,同时穿插了频道福利信息,整体兼具哲学深度与互动性。

**一、核心疑问:现实是模拟吗?谁在 “操控” 这一切?**

对话开篇即抛出最根本的哲学追问,直指现实与意识的本质:

  • 现实的属性:若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场 “计算” 或 “模拟”,是否存在一个 “更高意识” 在背后运作?现实的意义、意识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看似抽象,却串联起后续所有讨论的核心;
  • 对宗教视角的预判与反转:对话者最初认为,“现实是模拟” 的观点可能会让宗教信徒反感 —— 毕竟传统宗教多以 “神创世界” 为核心逻辑,“模拟论” 似乎与之冲突。但实际反馈却截然相反:
    • 一位基督教女士的例子极具代表性:她如今随身携带两本书 ——《圣经》与对话者的著作(《我的大脚趾》,推测 “my big toe” 为书名简称),将 “模拟论” 与宗教信仰融合;
    • 类似的正面反馈远多于负面,核心原因是信徒们从 “模拟论” 中看到了与宗教相通的 “更大存在”—— 并非冲突,而是对 “神性” 的另一种解读。

**二、核心理论:“更大意识系统” 与我们的关系**

为解答 “更高意识是什么”,对话者提出了 “更大意识系统”(Larger Consciousness System)的概念,并通过多个类比让抽象理论具象化:

  • 我们是系统的 “子集”
    • 用计算机术语类比:人类意识如同 “主机里的虚拟机”,是更大意识系统的一部分,而非独立存在;
    • 用 “分形” 或 “神性碎片” 类比:我们与更大意识系统拥有相同的 “意识属性”,只是规模不同 —— 如同一片树叶与整棵大树,本质同源,只是视角与维度有别;
  • 系统创造 “子集” 的目的:突破进化瓶颈
    • 若只有 “单一意识”,它只能与自身互动,进化会陷入停滞;
    • 而当系统分裂出无数拥有 “自由意志” 的个体意识后,不同视角、不同选择会碰撞出更多可能性 —— 新想法、新互动、新发展,最终形成 “协同效应”,推动整个系统的进化;
  • 意识是 “根本”,现实是 “虚拟”:对话者明确提出 “意识优先” 的观点 —— 意识是一切的源头,我们感知到的物质现实、物理规则,本质上都是意识 “计算” 出的虚拟产物。

**三、认知边界:我们为何无法回答 “意识的源头”?**

当被追问 “更大意识系统从何而来” 时,对话者并未回避,而是坦诚 “无法回答”,但给出了极具说服力的逻辑解释:

  • “局内人” 无法观察 “局外人”:我们本身就是 “更大意识系统” 的一部分,如同 “胃里的细菌”—— 细菌能感知食物、分解食物,却永远无法理解 “人类种植蔬菜、用冰箱储存、通过嘴巴进食” 这一系列超出其生存维度的过程;
  • 非 “能力不足”,而是 “逻辑限制”:这并非因为人类不够聪明,而是 “意识无法跳出自身观察意识”—— 我们的认知、感知、思考都基于 “意识” 这一基础,就像无法用尺子测量尺子本身,客观视角从根本上不存在;
  • 拒绝 “无限回归” 陷阱:无需陷入 “谁创造了更大意识系统?谁又创造了创造者?” 的无限循环 —— 承认认知边界,是理解 “意识本质” 的第一步,而非终点。

**四、互动福利:频道订阅抽奖活动**

对话中段穿插了频道的福利信息,为观众提供实际参与动力,具体规则清晰明确:

  • 参与资格:频道订阅者即可参与;
  • 奖品内容:包括 Maido Redlight 品牌的 “便携式红灯仪” 和 “更大尺寸的 Maido Pro 面板”(推测为健康或理疗类设备);
  • 额外抽奖机会
    1. 在节目评论区留言;
    2. 分享当期节目,并在 Instagram 上 @主持人 Aaron Alexander;
  • 开奖规则:每新增 5000 名订阅者,公布 1 名获奖者,至少持续到订阅量达到 10 万人。

**总结:跨越 “科学与宗教” 的意识观**

这段对话的核心价值,在于打破了 “科学(模拟论)” 与 “宗教(神创论)” 的对立认知 —— 它提出 “更大意识系统” 既可以是 “模拟的操控者”,也可以是宗教中 “神性” 的具象化表达。对普通人而言,这种视角无需纠结 “现实是否为真”,而是更关注 “意识的进化”:作为系统的一部分,我们提升自我意识质量(降低 “熵”)的过程,本身就是在推动整个更大系统的进步,这或许就是 “意识存在” 的终极意义之一。

Edit:2025.10.06

讨论列表 AKP讨论 查看原帖及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