乏食 Ron 54
**引言:采访一位进行了54天水乏食的实践者**
尼克的一位订阅者声称自己进行了一次超过50天的水乏食。于是决定采访这位名叫罗恩(Ron)的实践者,结合生理学知识来解释罗恩在乏食期间所描述的经历。
本次是系列采访的第一部分,主要涵盖三个主题:
罗恩的乏食时长以及他减掉了多少体重。
他为何选择水乏食而非其他方法。
他在乏食期间去看了医生,其健康状况如何。
**第一部分:乏食时长与体重变化**
罗恩的自述 罗恩进行了为期54天的水乏食。
生理学解释 尼克解释了罗恩体重急剧下降的生理机制:
能量来源的切换:由于没有摄入脂肪和碳水等宏量营养素,身体被迫动用内部储备。
糖原消耗(Glycogenolysis):首先,身体会耗尽储存在肌肉和肝脏中的糖原。
脂肪分解(Lipolysis):接着,身体会促进脂肪细胞释放脂肪分子进入血液,这些脂肪分子被身体数百万细胞摄取,通过脂肪代谢(氧化)来产生能量。
激素的剧变:这个过程伴随着剧烈的激素变化,例如胰岛素水平骤降,饥饿素(ghrelin)上升,瘦素(leptin)下降,神经肽Y(neuropeptide Y)增加等。
**第二部分:选择水乏食的原因——一个关于逆境与决心的故事**
罗恩解释了他选择水乏食的个人背景:
评论与分析 尼克非常钦佩罗恩坚韧的心态,但也指出了其中的一些细微之处:
**第三部分:乏食期间的健康检查**
罗恩在乏食第17天时去看医生进行了一次体检。
罗恩的“社会实验” 罗恩故意没有告诉医生他正在进行水乏食,他想看看在没有任何偏见的情况下,医生会如何解读他的化验结果。他把这看作是一场“测试”,想知道仅凭数据,医生会判断他是健康还是不健康。
医生的诊断 医生的结论是,除了两项指标外,其他一切正常:
空腹血糖低于正常值。
维生素D水平非常低。
生理学解释 尼克再次从生理学角度解释了这两项异常指标。
关于低血糖
关于低维生素D 尼克提出了几种可能性:
检测的局限性:血液检测可能只测量了多种维生素D形式中的一种,而其他形式可能被身体更快地代谢掉了。
储存与循环的差异:维生素D储存在脂肪组织中,但其循环水平更多地受到近期摄入的影响。由于罗恩除了水之外没有任何摄入,他的身体可能为了保存组织而减少了从脂肪中释放维生素D,从而导致血液水平降低。
**结论**
尼克总结道,罗恩通过惊人的毅力完成了一项了不起的挑战,并且这个方法对他个人是有效的。但他强调,他自己更关注可持续性。在接下来的系列视频中,他将探讨罗恩如何在乏食结束后不仅维持了成果,还取得了更大的进步,以及他是如何安全地结束长达54天乏食的。
**分析**
该视频通过采访一位进行了54天极端水乏食的个体,并结合生理学解释,探讨了长期乏食的现象。其观点和内容的呈现方式存在多个严重的问题,包括对极端行为的潜在美化、科学解释的片面性、以及对安全风险的严重忽视。
1. 对极端行为的潜在美化与“幸存者偏差”
将一个极具生命危险的、未经医疗监督的极端行为,包装成一个关于“毅力”和“决心”的励志故事。
问题所在:安格斯·巴比耶里(Angus Barbieri)的案例之所以著名,恰恰因为他是在严格的、持续的医疗监督下进行的。他定期补充必需的维生素、矿物质和电解质,并有医生团队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视频中的罗恩则完全相反,他是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是一个典型的“幸存者偏差”——罗恩碰巧没有发生致命的意外,但这并不能证明他的行为是安全的或值得模仿的。
潜在危害:通过将罗恩的故事正面化、英雄化(称其为“令人钦佩”),可能会极大地误导观众,让他们低估长期水乏食的巨大风险(如心律失常、再喂养综合征、重要脏器损伤等),甚至可能激励一些脆弱的个体去尝试这种危险的行为。
2. 对科学解释的片面性和不完整性
尼克提供的生理学解释虽然在单个机制上是正确的(如糖异生),但其整体叙述是高度片面和不完整的,系统性地忽略了长期乏食的负面生理后果。
3. 对“自负责任”心态的错误应用
罗恩提出的“我长胖不需要监督,为什么减回去就需要”的论点,被呈现为一种“坚韧”的心态。但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错误的类比。
4. 对医生诊断的误读
罗恩对医生的“测试”以及医生的“一切正常”的结论,存在严重的误读。
He Fasted for 54 Days: Here's What Happened. (J_Gvx1kgX1Q)
Edit:2025.10.22
**54 天水禁食亲历者:减重 70 磅的身体变化、科学原理与关键警示**
水禁食作为一种极端的饮食干预方式,始终伴随争议与好奇。本文结合亲历者 Ron 的 54 天水禁食经历(从 258.3 磅减至约 193 磅,减重超 70 磅),拆解其身体变化、背后的生理机制,同时梳理科学视角下的风险与注意事项,为关注禁食的人群提供客观参考。
**一、亲历者 Ron 的核心经历:从禁食动机到健康数据**
Ron 的水禁食并非偶然选择,而是源于身体损伤后的体重失控,以及对 “极端干预” 的自主尝试。其经历中的关键信息的如下:
**1. 禁食背景:从 “运动受限增重” 到 “自主尝试禁食”**
增重原因:跑步时意外导致脚踝骨折 + 肩关节脱位,长期运动受限(需他人协助日常活动),叠加本身 “大胃口” 的饮食习惯,体重快速上升;且 Ron 童年时期曾是 “超重儿童”,有体重管理的潜在需求。
禁食决策:受 Jason Fung(禁食领域知名医生)、Angus 等学者的研究及科普内容影响,认为 “祖先曾面临长期断食,人体有适应能力”,且抱有 “无需监督即可减重” 的心态,最终启动水禁食,全程仅饮用清水,无其他热量摄入。
**2. 关键数据:54 天的体重与健康指标变化**
| 指标 | 初始状态 | 禁食 52 天时状态 | 最终(54 天)状态 | 关键解读 |
| 体重 | 258.3 磅 | 195.8 磅 | 约 192-193 磅 | 总计减重 65-66 磅(约 30 公斤),日均减重约 1.2 磅,符合长期禁食的体重下降规律(初期快、后期缓)。 |
| 空腹血糖 | 未提及(正常) | 低于正常水平 | 未提及 | 正常生理反应:无碳水摄入时,肝脏通过 “糖异生” 维持基础血糖,但整体水平会低于进食状态。 |
| 维生素 D | 未提及(正常) | 显著偏低 | 未提及 | 可能原因:① 无食物摄入(维生素 D 主要来自动物性食物、强化食品);② 禁食期间日晒不足;③ 脂肪储存的维生素 D 释放缓慢。 |
| 其他指标(血脂、肝肾功能) | 未提及 | 医生未提示异常 | 未提及 | 无明显急性健康风险,但长期禁食的潜在影响(如肌肉流失、电解质失衡)未通过单次体检完全体现。 |
**二、54 天水禁食的生理机制:身体如何 “自救” 并减重?**
Ron 的体重下降与身体适应,本质是人体在 “无外源性能量” 时的代谢重构过程,核心分为三个阶段,涉及激素、能量代谢的全面调整:
**1. 阶段 1:糖原消耗期(前 1-3 天)—— 快速减重的 “水分流失期”**
**2. 阶段 2:脂肪供能期(第 4 天至第 40 天左右)—— 减重的 “核心阶段”**
**3. 阶段 3:长期适应期(第 40 天至 54 天)—— 代谢 “节流” 与潜在风险**
能量优化:身体为减少能量消耗,会降低基础代谢率(如减少体温、心率),同时可能开始分解 “肌肉蛋白”(通过糖异生生成葡萄糖,满足大脑部分需求),这也是长期禁食的主要风险之一 ——Ron 未提及肌肉流失情况,但从生理规律看,54 天禁食必然伴随一定程度的肌肉消耗(尤其是在蛋白质摄入为 0 的情况下)。
营养素耗尽风险:维生素 D 下降是典型信号 —— 人体储存的水溶性维生素(如 B 族)、脂溶性维生素(A、D、E、K)会逐渐消耗,且无外源补充,可能引发缺乏症(如维生素 D 缺乏导致的免疫力下降、骨骼问题)。
**三、科学视角的警示:54 天水禁食的风险与争议**
尽管 Ron 的体检未显示急性异常,但从医学和营养学角度,超过 7 天的水禁食属于 “高风险行为”,不建议普通人模仿,核心风险如下:
**1. 短期风险:可能危及生命的急性问题**
电解质失衡:无食物摄入时,钠、钾、镁等电解质无法补充,可能引发心律失常(低钾血症)、低血压(低钠血症),严重时导致昏迷或心脏骤停;Ron 未提及电解质检测,可能存在 “无症状失衡” 的隐患。
低血糖昏迷:虽然肝脏会通过糖异生维持血糖,但长期禁食(尤其是超过 30 天)时,糖异生底物(如氨基酸)不足,可能导致血糖过低,引发大脑功能障碍(如意识模糊、抽搐)。
消化系统损伤:长期空腹会导致胃酸持续分泌,可能刺激胃黏膜,引发胃炎、胃溃疡;且复食阶段若处理不当(如突然吃高纤维、高脂肪食物),可能导致肠道梗阻或胰腺炎(Ron 的复食细节未提及,但这是长期禁食的关键风险点)。
**2. 长期风险:易被忽视的健康代价**
肌肉大量流失:人体在长期无蛋白摄入时,会分解肌肉(尤其是骨骼肌)获取氨基酸,导致基础代谢率下降,后续易反弹体重,且影响运动能力、免疫力(肌肉是免疫细胞的 “储备库”)。
营养素缺乏后遗症:维生素 D、B 族维生素、钙等缺乏,可能在禁食后数月显现(如骨质疏松、贫血、神经损伤),需长期补充才能恢复。
饮食紊乱风险:从 “极端禁食” 到 “正常饮食” 的心理转换难度大,部分人可能发展为暴食症或厌食症,尤其 Ron 有 “超重童年” 的心理背景,需警惕饮食行为的极端化。
**3. 关键误区:“无需监督” 的心态不可取**
Ron 认为 “自己能增重,就无需监督减重”,但这一心态存在明显漏洞:人体对 “过量摄入” 的适应能力(如脂肪储存),远强于对 “完全断食” 的适应能力 —— 前者是进化而来的 “能量储备机制”,后者是 “应急机制”,长期启动应急机制会打破身体的稳态。医学共识:超过 7 天的水禁食必须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进行,需定期监测电解质、血糖、肝肾功能,且仅适合特定人群(如肥胖合并 2 型糖尿病患者,且无基础疾病),普通人盲目尝试可能致命。
**四、总结:从 Ron 的经历中能学到什么?**
Ron 的 54 天水禁食是 “极端案例”,其减重效果显著,但背后的风险远大于收益,对普通人的参考价值在于 “警惕极端饮食”,而非模仿。若有体重管理或健康改善的需求,更推荐 “科学、可持续” 的方式:
优先选择温和的饮食干预:如 “间歇性禁食”(16:8 模式,非完全断食)、高纤维均衡饮食(如每天 30 克纤维),既能控制体重,又能避免营养素缺乏;
必须结合运动:尤其是力量训练,可在减重时保护肌肉,避免基础代谢下降;
专业指导是前提:若需尝试超过 3 天的禁食,需先进行全面体检(排除糖尿病、肾病、心脏病等禁忌症),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电解质和必需营养素。
总之,健康的核心是 “身体稳态的平衡”,而非极端干预 ——Ron 的经历证明了人体的适应能力,但更提醒我们:任何饮食方式,都应以 “不损伤长期健康” 为底线。
Edit:2025.10.22
讨论列表 AKP讨论 查看原帖及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