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y Westman 碳水
**引言:糖食趋势与高碳水 vs. 低碳水之争**
主持人提到最近在社交媒体上观察到一种新兴的、备受关注的“糖食”,一些人似乎正在通过食用软糖、糖果等高果糖食物来调节健康。这引发了他对一个更广泛问题的兴趣:在高碳水与低碳水饮食的争论中,哪一种对人体的代谢健康、降低全因死亡率和改善身体成分更为优越?
为了深入探讨这一话题,他邀请了两位持不同观点的专家:
主持人指出,尽管食用袋装软糖听起来不太健康,但他愿意听取专家的见解。
**杰伊的生能观点**
个人经历与理论转变
杰伊首先澄清,他并不提倡“糖食”,但他确实支持碳水在饮食中的重要性。他的健康探索始于年轻时期,经历了从“少吃多动”、低脂素食到低碳水和原始饮食等多种模式。在大学预科期间,他意识到传统教科书中的知识可能存在局限,希望找到一种能从根本上改善健康而非仅仅管理症状的方法。
在实践了数年酮食和间歇乏食后,他仍感觉未达到最佳健康状态。此时,他接触到了“生能”健康观,其核心理念是:细胞线粒体中产生的能量是决定身体功能和健康的首要因素。这一观点主要受到诺贝尔奖得主阿尔伯特·圣捷尔吉(Albert Szent-Györgyi)和后续研究者雷佩特(Ray Peat)博士著作的影响。
生能方法的核心
杰伊解释说,“生能”认为,当身体有充足的能量(ATP)时,所有器官系统都能以最佳状态运行;反之,能量不足则会导致功能下降和退化,这体现在从神经退行性疾病到糖尿病、心脏病等各种疾病中。基于这一理论,他得出的结论是:摄入碳水化合物对于支持健康至关重要。
他本人目前就采用高碳水饮食,主要碳水来源是果汁、蜂蜜和根茎类蔬菜。他通过自己的“杰伊健康”业务,运用这一理念帮助人们逆转胰岛素抵抗、高血压、自身免疫等多种慢性健康问题。
主持人追问,这种方法的本质是否就是通过提供更多葡萄糖来解决线粒体能量不足的问题。杰伊表示,提供葡萄糖是必要的一部分,但并非全部。睡眠、营养素和压力等因素同样对线粒体功能有重大影响,这是一个多方面的综合アプローチ。
**韦斯特曼博士的临床低碳水方法**
从临床实践中学习
韦斯特曼博士的观点则源于长期的临床实践。1998年,当他还是一名内科医生时,他注意到两位病人通过阿特金斯饮食法成功减重超过50磅。这促使他开始深入研究低碳水饮食,并与阿特金斯博士等先行者交流。他将药物开发的严谨方法应用于饮食研究,自2002年起发表了多篇关于低碳水饮食的同行评审论文。
酮食作为人类的“自然状态”
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他现在将低碳水饮食视为一种可以逆转糖尿病、肥-胖症等疾病的治疗手段。他引用了伊莎贝拉·库珀(Isabella Cooper)2023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作为例证:该研究让10位长期适应酮食的女性(身体处于“酮食正常态”),在21天内转为摄入高碳水的传统英国饮食。结果显示,她们的多种生物标志物,包括炎症和癌症相关标志物,都显著恶化。而当她们恢复酮食后,这些指标又回到了最佳状态。
这个研究引出了韦斯特曼博士的一个核心观点:或许我们一直都看反了,人类的自然状态本应是处于生酮状态(ketosis),而摄入碳水才是一种对身体的干扰。
科学研究的演进
他承认,关于人类祖先饮食的“故事”往往带有选择性。但他指出,现在已经有新的科学方法,如赫尔曼·庞泽(Herman Pontzer)正在进行的放射性同位素研究,可能能从化石遗骸中更准确地推断出古代人类的饮食构成。同时,他强调,我们不必拘泥于历史,完全有可能通过现代科学创造出比祖先饮食更优越的健康方案。
**第一轮交锋:关于人类祖先饮食与碳水可得性**
碳水在人类进化中的角色
杰伊回应了“碳水是新事物”的观点。他认为,从人类数百万年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进化的历史来看,富含碳水的食物(如水果)是常年可得的。他指出,虽然有人说那时的水果含糖量不高,但依然有许多高碳水水果存在。观察同一时期其他类人猿的饮食,也能证明碳水的可用性。
韦斯特曼博士则反驳说,人类的肠道结构与大猩猩等类人猿完全不同,不能直接类比。但他同意,双方都不应过度依赖“讲故事”,而应关注可测量的证据。
适应期与炎症标志物
杰伊进一步指出,库珀研究中观察到的炎症标志物升高,可能只是从酮食转向高碳水饮食的适应期反应。他提出,从高碳水转向低碳水饮食时,同样会观察到应激激素(如皮质醇、胰高血糖素)的升高和脂质过氧化物等炎症标志物的增加。因此,短期研究可能无法反映长期的真实效果。
韦斯特曼博士对此表示赞同,认为适应期非常重要,并指出,库珀的研究首次将酮食作为“正常”基线来研究,这本身就是一种范式转变。
**第二轮交锋:线粒体效率——脂肪 vs. 碳水**
这是辩论的核心技术环节,杰伊阐述了他认为低碳水饮食存在根本问题的生化机制。
杰伊的论点:脂肪代谢的低效与氧化应激
他认为,在乏食或低碳水状态下,身体被迫以脂肪和酮体为主要燃料。虽然酮体作为燃料尚可,但脂肪在线粒体中的利用效率远低于碳水化合物,这正是大脑无法直接利用脂肪,而必须依赖葡萄糖或酮体的原因。
生化机制:他详细解释了两者代谢路径的差异。脂肪的β-氧化与葡萄糖的糖酵解相比,会产生更高比例的FADH2与NADH。这个比例的失衡会导致电子在电子传递链的复合物II处积压,引发“反向电子传递”,最终导致活性氧(ROS)的产生增加,即氧化应激加剧。
下游效应:这种电子积压还会导致NAD+/NADH比率下降,抑制三羧酸循环(TCA cycle)中的关键酶。同时,积累的活性氧会进一步抑制其他酶,并触发“解偶联”(uncoupling)过程——细胞为了减少氧化损伤,会牺牲ATP的产生效率来散发热量。
二氧化碳产量的差异:氧化葡萄糖比氧化脂肪多产生50%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通过波尔效应(Bohr effect)提高细胞内的氧合效率,并对活性氧提供保护。
结论:综合以上因素,杰伊认为,与葡萄糖相比,利用脂肪酸(如棕榈酸酯)产能的效率更低,且会产生更多的活性氧。虽然在低代谢需求(如肌肉静息时)这不成问题,但在高代谢需求下,累积的氧化应激会引发一系列负面效应,并迫使身体激活应激激素(如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皮质醇)来应对。
主持人追问,这些理论是否有临床意义。杰伊承认,直接在活体人类中测量这些线粒体内部的变化很困难,但可以通过观察下游效应来验证,例如,在长期低碳水饮食者中观察到的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和甲状腺素T3水平降低,都与他描述的生化应激状态相符。
**韦斯特曼博士的回应:临床现实 vs. 生化理论**
对理论的质疑:是否在生酮适应人体中测量过?
韦斯特曼博士对杰伊的理论提出了根本性质疑:这些生化机制是否在长期适应生酮的人体细胞中被实际测量过?他用“分区饮食法”(Zone Diet)的创始人无法测量其理论核心“类花生酸”的例子,来强调没有实测的理论是空洞的。
颠覆性的临床视角:他提出,胰岛素在肌肉细胞中的作用,或许不是“帮助”葡萄糖进入,而是作为一把“锁”,防止过多的葡萄糖进入,因为过量的糖酵解会抑制脂肪燃烧。
临床反例:他举例说,患有McArdle's病(一种肌糖原贮积症)的患者,在停止摄入碳水后,运动能力大幅提升,因为他们的肌肉细胞终于可以高效利用脂肪了。他还指出,心肌在有选择的情况下,会优先吸收酮体,其次是脂肪,最后才是糖。
对动物模型的警惕:他强调,许多生化路径图谱源于动物模型,而人类与小鼠在生理上存在巨大差异,不能直接套用。作为一名临床医生,他只相信在人类身上得到验证的证据。
人类细胞的研究与适应性问题
杰伊回应说,有研究在体外的人类骨骼肌细胞中证实,棕榈酸酯确实会降低氧化磷酸化的效率。
但韦斯特曼博士和主持人同时指出,这些人类细胞是否来自长期适应生酮的个体至关重要,因为适应性会彻底改变细胞的酶表达和代谢状态。
韦斯特曼博士再次强调,他的临床经验是无可辩驳的:“我通过让人们吃脂肪、不吃碳水来逆转2型糖尿病。”对他来说,这个临床结果比任何未在相关人群中验证的线粒体理论都更有分量。
**第三轮交锋:对压力的不同解读与饮食的终极目标**
生酮:生存应激还是健康常态?
韦斯特曼博士提出了一个根本性问题:如果我们在乏食两三天后都会自然进入生酮状态,那生酮怎么可能是有害的?他将生酮比作手机的“安全模式”——一种在能量匮乏时保护身体的、进化上保守的生存机制。他认为,我们之所以视其为异常,只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碳水泛滥的时代。
杰伊则用皮质醇作为类比来回应。皮质醇在应激时是必需的,是救命的激素,但这不意味着长期处于高皮质醇状态是健康的。同理,生酮作为一种生存机制是伟大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长期维持这种“应激”状态是最佳选择。他认为,生存(survival)与繁荣(thriving)是两回事。
代谢率与寿命的悖论
这场辩论引出了一个关于代谢率与寿命的经典悖论:
**总结与最终立场**
运动、个体化与饮食的复杂性
主持人最后将话题拉回现实,指出运动是一个巨大的变量,其重要性可能超越了许多饮食细节。他以自己为例,在高强度运动日,他的“低碳水饮食”可能包含250克碳水,用于补充糖原;而在久坐的旅行日,则几乎不摄入碳水。
最终陈述
杰伊:重申在高碳水饮食下同样可以逆转胰岛素抵抗。他认为,人们对碳水的负面印象主要来自超加工食品(高碳水+高脂肪的组合),而非天然碳水本身。他坚持认为,低碳水饮食在多个层面上(从线粒体到激素)都是一种长期的应激状态,会导致一系列负面效应。他赞赏韦斯特曼博士承认不存在唯一正确方法的立场。
韦斯特曼博士:他介绍了自己书中的分级碳水方案(每天低于20克、50克或150克),承认个体化需求。他挑战了“仅靠高碳水饮食就能逆转肥胖”的说法,指出在临床实践中,这几乎总是需要药物辅助。他认为,在不使用药物的情况下,酮食是唯一能通过启动脂肪燃烧和抑制食欲来有效逆转肥胖和糖尿病的饮食方法。但他仍然保持开放,对酮食是否是唯一的健康方式持保留态度。
主持人结语
主持人最后总结说,这场讨论可能引发了比回答更多的问题。他给出了一个简单但有力的建议:在深入研究宏量营养素的细节之前,“少吃多动”已经能解决大多数人的问题。
**观点分析**
这场辩论精彩地展示了营养科学领域中两种根本对立但各自逻辑自洽的思想流派。分析其观点,可以发现双方的优势、劣势以及辩论的核心症结。
**1. 观点的核心冲突:临床经验主义 vs. 生化理论**
这是整场辩论的基石。
韦斯特曼博士代表了临床经验主义(Clinical Empiricism):他的论点根植于数十年治疗数千名患者的临床结果。对他来说,一个疗法是否有效,最终的衡量标准是“是否能逆转患者的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症)。他将RCTs、荟萃分析和临床观察置于最高证据等级,对那些尚未在相关人体中得到验证的生化理论持高度怀疑态度。这是一种务实、结果导向的思维方式。
杰伊代表了生化理论主义(Biochemical Theorism):他的论点建立在对线粒体呼吸、电子传递链等基础生化路径的深刻理解之上。他试图从最底层的“第一性原理”出发,推导出何为“最佳”代谢状态。对他来说,一个疗法即使短期有效,如果其底层机制是“应激性”的(如他所定义的脂肪代谢),那么长期来看必然是有害的。这是一种理论驱动、机制导向的思维方式。
症结所在:这场冲突的根源在于,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适应性系统。一个在试管中或孤立细胞中观察到的生化现象,在经过长期适应的、多器官相互作用的完整人体内,其最终表现可能完全不同。韦斯特曼博士的立场抓住了“适应性”这一关键,而杰伊则更关注“瞬时机制”。
**2. 对“证据”的不同定义与使用**
双方都在引用“证据”,但对证据的采纳标准和解读方式截然不同。
韦斯特曼博士:高度重视高等级的人体临床证据(RCTs, Meta-analyses)。他明确表示,动物模型的数据对他来说“不算数”,因为物种差异巨大。他的论证有力,因为他直接指向了最终的健康结果。
杰伊:他的证据链条更长,也更脆弱。他从动物模型、体外细胞实验开始,推导出一个生化理论,然后再用一些间接的人类下游标志物(如T3、胰高血糖素)来佐证这个理论。这种方法的弱点在于,链条中的每一步都可能存在漏洞或被其他变量干扰。例如,他引用的“人类骨骼肌细胞”研究,因细胞来源不明(是否来自生酮适应者)而被韦斯特曼博士有效质疑。
**3. 对“健康”与“应激”的主观定义**
这场辩论也揭示了“健康”和“应激”并没有统一的客观标准,而是取决于观察者的价值框架。
韦斯特曼博士的“健康”:主要指代谢性疾病的逆转。对于一个面临截肢或失明的糖尿病患者来说,能够停掉胰岛素、恢复正常血糖,这就是压倒一切的健康收益。在这个框架下,一些理论上的“应激”或血指标的轻微变化是次要的。
杰伊的“健康”:更接近一种理想化的、无压力的“繁荣”状态。他将胰高血糖素升高、T3降低等视为身体处于“应激”的证据,认为这是一种以牺牲长期健康为代价的短期适应。这个框架对那些没有严重疾病、追求“最佳”健康状态的人可能更有吸引力。
问题在于:杰伊所定义的“应激”,是否真的对长期健康有害,目前尚无定论。例如,间歇性应激(Hormesis,激效/毒物兴奋效应)被认为是促进健康和长寿的关键机制。低碳水饮食带来的状态,究竟是一种有害的慢性应激,还是一种有益的适应性应激,这正是问题的核心。
**4. 论证中的逻辑优势与盲点**
杰伊的优势:他对代谢率与寿命悖论的解释非常精彩,显示了其深厚的学术功底。通过引入“细胞膜起搏器衰老理论”,他有效地反驳了韦斯特曼博士的简单类比。
韦斯特曼博士的优势:他反复将辩论拉回到临床现实和进化逻辑(“为什么人会自然进入生酮状态?”),这使得他的论点非常接地气且难以驳倒。他对临床实践的复杂性(如糖瘾患者的依从性问题)的理解,也比纯理论探讨更有深度。
双方的共同盲点:两人在辩论中都较少提及运动和个体遗传差异这两个巨大的变量。主持人最后才点出运动的重要性。事实上,一个高强度运动者和一个久坐者对碳水的需求和代谢能力天差地别,这可能会让两人看似对立的观点在不同的人群中都成立。
**总结**
这场辩论没有“赢家”,展示了营养科学当前的真实面貌:复杂、充满争议,且深受不同研究范式的影响。
最重要的启示是,不存在适用于所有人的“最佳饮食”。真正的答案在于理解这些不同的理论框架,并结合自身的健康状况、活动水平、遗传背景和个人目标,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可持续的路径。
时长: 01:05:00
Edit:2025.09.25
**高碳水与低碳水饮食之争:生物能量学视角与临床实践讨论**
**一、嘉宾背景与饮食理念介绍**
**1. 杰伊・费尔德曼(Jay Feldman)的生物能量学饮食理念**
背景:拥有神经科学与运动生理学学位,曾尝试多种饮食模式(低热量、低脂素食、低碳水、原始饮食等),后受诺贝尔奖得主阿尔伯特・圣捷尔吉及雷佩特博士(Dr. Ray Peat)的生能理论影响,形成独特饮食观,创办杰伊健康并开设播客,帮助人们改善慢性健康问题。
核心理念:健康的核心是细胞线粒体的能量生产效率,能量充足时器官系统功能最佳,能量不足则会导致器官功能衰退与疾病(如神经退行性疾病、脂肪肝、心脏病等)。认为碳水化合物对维持线粒体健康至关重要,个人采用高碳水饮食,碳水来源主要为果汁、蜂蜜、根茎类蔬菜。
饮食逻辑:虽强调碳水的重要性,但也认可睡眠、营养素、压力管理等多因素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饮食只是其中必要部分,非唯一决定因素。
**2. 埃里克・韦斯特曼博士(Dr. Eric Westman)的低碳水饮食实践**
背景:杜克大学医学教授,肥胖医学与内科认证医生,杜克生酮医学诊所创始人,2002 年起开展低碳水饮食研究,著有多本相关书籍(如《终结碳水困惑》),曾担任肥胖医学协会主席。
核心理念:从临床实践出发,发现低碳水饮食(尤其是极低碳水的生酮饮食)能有效逆转 2 型糖尿病、肥胖等代谢疾病,认为人类在近代才大量摄入碳水,生酮状态可能是更自然的代谢状态。
饮食逻辑:通过大量临床案例(如帮助患者短时间内减少胰岛素用量,最高记录为 2 天减少 180 单位胰岛素,8 周减少 600 单位胰岛素)验证低碳水饮食的疗效,主张根据个体代谢情况匹配饮食,提出三种碳水摄入水平(每日低于 20 克、50 克、150 克),通过测试帮助人们选择适合自己的碳水摄入量。
**二、核心争议:碳水化合物对健康的影响**
**1. 碳水化合物的必要性之争**
杰伊的观点:
历史与生理依据:人类在热带、亚热带地区进化数百万年,30-40 万年前才离开这些碳水丰富的区域,且同期其他类人猿和原始人类也有碳水摄入,说明碳水在进化中可获取;大脑等器官依赖葡萄糖供能,脂肪供能效率低,无法满足大脑高能量需求。
线粒体功能角度:葡萄糖氧化产生的 NADH 与 FADH₂比例更优(葡萄糖的 FADH₂/NADH 约为 0.2,棕榈酸等脂肪约为 0.5),脂肪供能时 FADH₂增多,会导致电子传递链中电子堆积,引发反向电子传递,产生更多活性氧(ROS),损伤蛋白质与核酸;同时脂肪供能会降低 NAD⁺/NADH 比例,抑制三羧酸循环关键酶(如异柠檬酸脱氢酶),还会因氧化应激激活解偶联蛋白,降低能量生产效率;且葡萄糖氧化产生的二氧化碳更多,能通过波尔效应保护细胞免受活性氧和活性氮损伤,维持细胞高效氧合。
临床与研究佐证:动物模型和人类细胞研究显示,脂肪供能会降低氧化磷酸化效率与耦合效率,尤其在胰岛素抵抗状态下更明显;糖尿病患者中,脂肪利用率升高、游离脂肪酸增加会导致线粒体功能受损、活性氧增多,干扰葡萄糖代谢;心脏疾病患者心脏线粒体呼吸功能受损,对脂肪依赖增加,葡萄糖代谢减少 40%,伴随氧化应激升高。
埃里克的反驳:
人类代谢适应性:人类不吃 2-3 天会自然进入生酮状态,说明身体具备利用脂肪和酮体供能的能力,且婴儿出生时也处于生酮状态,暗示生酮可能是自然代谢状态;心脏等器官偏好脂肪供能,健康心脏 70%-90% 能量来自脂肪,仅 10%-30% 来自葡萄糖,心脏肌肉在培养皿中会优先吸收酮体,其次是脂肪,最后是糖。
临床疗效优先:不否认生化理论,但更关注临床结果,低碳水饮食能有效逆转 2 型糖尿病,帮助患者停用胰岛素和降糖药,且长期坚持者未出现明显健康风险;质疑杰伊提到的研究模型,认为很多研究未基于生酮适应人群,短期碳水干预的不适可能是适应期反应,而非长期危害。
碳水非必需营养素:引用库珀教授观点,碳水化合物并非必需营养素,身体可通过糖异生从蛋白质合成葡萄糖,且血液检测结果仅为参考,不能完全反映细胞内真实代谢状态,如 T3 水平变化可能是适应过程,不代表功能异常。
**2. 代谢效率与健康风险之争**
杰伊的担忧:
长期应激效应:低碳水饮食会长期激活应激激素(如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皮质醇),导致 T4 向 T3 转化减少,影响甲状腺功能;还可能降低生殖激素水平(男性睾酮下降,女性月经周期紊乱、孕酮降低),部分人长期坚持后出现焦虑、睡眠问题、体重反弹、血糖回升等。
物种差异与研究局限性:虽认可动物模型的参考价值,但强调人类与动物存在生理差异,不能直接套用动物研究结论;认为现有研究多关注短期效果,缺乏对低碳水饮食长期影响(尤其是线粒体功能)的深入探索,且部分研究未排除其他干扰因素(如营养素摄入、压力水平)。
埃里克的回应:
适应期与长期益处:承认低碳水饮食初期可能出现不适,但认为完全适应后(如萨米・因肯夫妇为划船横渡夏威夷提前 6 个月适应生酮饮食),身体能高效利用脂肪供能,且临床观察到长期坚持者的炎症标志物、心血管指标等均有改善;提到伊莎贝拉・库珀 2023 年的研究,生酮状态人群摄入高碳水后,炎症标志物升高,恢复生酮后指标回归正常,暗示生酮状态可能更有利于维持健康指标。
个体差异与饮食灵活性:不否认低碳水饮食可能不适合所有人,主张根据个体情况调整,如活动量大者可适当增加碳水摄入(如主持人提到自己运动时碳水摄入达 250 克 / 天,久坐时仅摄入少量碳水);认为杰伊提到的负面案例可能与饮食执行方式有关(如选择不健康碳水来源),而非碳水本身的问题,且临床中通过提供健康碳水替代方案(花如菜饭、芝士鸡蛋饼替代传统高碳水食物),可帮助人们长期坚持低碳水饮食。
**三、饮食与运动、个体目标的关联**
**1. 运动对饮食选择的影响**
**2. 个体目标与饮食匹配**
健康目标差异:埃里克关注代谢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的逆转,认为低碳水饮食在这类疾病治疗中效果显著;杰伊更关注整体健康与疾病预防,认为高碳水饮食能维持线粒体健康,避免长期应激带来的潜在风险。
人群差异:埃里克提到部分人群(如糖瘾者)难以适度摄入碳水,在当前高糖环境下,低碳水饮食是更安全的选择,可避免碳水过量导致的健康问题;杰伊则认为,对于无代谢疾病、能选择健康碳水来源的人群,高碳水饮食能更好地支持身体机能,且研究显示高碳水低脂饮食可帮助部分人自发减少食量,实现体重管理。
**四、总结与展望**
**1. 嘉宾最终立场**
杰伊・费尔德曼:不否认低碳水饮食在特定情况下(如代谢疾病治疗)的益处,但认为长期坚持可能带来应激相关的健康风险(如激素紊乱、氧化应激升高),且高碳水饮食(选择健康碳水来源)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和体重,主张根据个体情况选择,不将低碳水饮食视为唯一最优解。
埃里克・韦斯特曼博士:认可饮食多样性,不否认高碳水饮食对部分人可行,但从临床疗效和代谢适应性角度,认为低碳水(尤其是生酮)饮食是逆转代谢疾病、维持长期健康的有效工具,且现有研究和案例未显示其长期危害,主张通过个性化碳水摄入水平和健康碳水替代方案,帮助人们长期坚持。
**2. 讨论启示**
科学研究需深入:双方均认为现有研究存在局限性,如缺乏对生酮适应人群长期线粒体功能的研究、不同物种代谢差异的影响等,未来需更多针对人类、长期跟踪的高质量研究,明确不同饮食模式的长期影响。
个体差异是关键:饮食选择需结合个体健康状况、活动量、代谢特点等,无 “一刀切” 的最优饮食,临床实践中应根据个体反应调整饮食方案。
健康生活方式的整体性:除饮食外,睡眠、压力管理、运动等均对健康至关重要,不能单一依赖饮食调整,需综合管理生活方式。
**3. 对观众的建议**
理性看待饮食争议,避免盲目跟风,可根据自身健康目标(如减重、逆转糖尿病、维持整体健康)和身体反应选择饮食模式;
关注碳水来源,优先选择天然、未加工的碳水(如水果、根茎类蔬菜),避免高糖、高度加工的碳水;
若尝试特定饮食模式(如低碳水、生酮),建议关注身体信号,必要时咨询专业人士(如医生、营养师),确保饮食安全有效。
Edit:2025.09.25
讨论列表 AKP讨论 查看原帖及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