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KP健食天

治愈无聊,创造人生

**Dan Koe:治愈无聊,创造人生**

我坚信,人们的生活轨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如何应对无聊。许多人面对无聊时,只是被动地沉迷于手机、Netflix或朋友聚会,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而我认为,对抗无聊的最佳方式是主动创造:建立事业、锻炼身体,或者任何能将精力导向积极目标的活动。这正是我那条推文“如果你感到无聊,那就去创造吧”的核心思想。创造你的身体,创造你的事业,创造任何能阻止熵增的事物。帕金森定律说,工作会扩张以填满时间;而我更倾向于认为,生活会扩张以填满无聊。

我长期从事自由职业,亲身体验到社交媒体和数字产品的巨大潜力。通过它们,我能够在不增加工作量的前提下,显著提升收入。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没有目标占据时间,习惯和行为便会自然而然地走向阻力最小的路径。因此,努力工作并非万能的解决方案,选择做什么比如何努力更重要。我们常常将工作时间与薪水直接挂钩,这种思维模式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创造性工作。我们需要明白,长期而言,持续的努力远比短期的爆发更有效。

创造力和生产力在我的生活中呈现出周期性的循环:迷茫期、好奇期、高强度期和稳定期。高强度期意味着我全力以赴,取得显著进展,但我知道这种状态无法持久。因此,我会在高强度期之后,建立一套系统来维持更高的工作效率,而不是试图抓住转瞬即逝的巅峰状态。保持生活和工作的简单并非易事,它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我不断学习如何区分优先级,并果断放弃那些与我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的事情。

过去,我过于执着于生产力,而忽略了创造力的重要性。如今我明白,创造力能带来突破性的灵感和见解。创造力和生产力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我发现,那些最具创造性的想法往往出现在我放松休息的时候,例如在淋浴时或散步时。

我的生活方式就是将创造力和生产力巧妙地结合起来。我通常在清晨进行创造性工作,下午则处理其他事务。散步等活动则成为我转换思维模式的有效途径。创造力并非在绝对的自由中才能迸发,它更需要一定的约束和框架。虽然创造力需要自律,但更重要的是,要为自己创造一个尽可能减少干扰的环境。

我认为,个人的潜力取决于你愿意拥抱多少不确定性。逐步将已知领域拓展到未知领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寻找人生目标的过程,就像不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最紧迫的问题入手,逐步深入,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规划人生方向,我建议先构想一个“反向未来蓝图”,明确自己不希望经历什么,然后再制定相应的目标。对人生目标不必抱有太高的期望,重要的是不断尝试和调整。反向思维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工具,它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相比于复杂的心理问题,关注基本的生活习惯更为重要。思考85岁的自己会希望自己做过什么或没做过什么,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人生。

每个人都应该养成一些基本的生活习惯,例如充足的睡眠、健康的饮食、适量的运动和阳光照射,以及一份有意义的工作。当然,这些习惯的具体形式因人而异。

我非常重视写作,因为它能帮助我理清思路,提升其他技能,并与世界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写作本身就是一种思考的方式,它能帮助我重新塑造思维模式。写作还能帮助我更好地记住所学知识,因为只有当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去记住它们时,我们才会真正记住它们。

无聊并非敌人,而是未被开发的创造力燃料。通过打破“努力至上”的思维定式,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反常识的见解:无聊时选择创造而非消遣(如用建立事业替代刷手机);创造力在约束中爆发,而非绝对自由中生长;长期结果依赖“稳定性”而非短期高强度冲刺;人生方向可通过“反向愿景”(先排除不想要的未来)更清晰地锚定。同时,作者颠覆了传统认知——例如“闪亮物体综合症”若管理得当可成为探索优势,写作的本质是“在纸上思考”以重构大脑逻辑,甚至“与自己矛盾”恰恰是突破限制性信念的标志。这些观点共同指向一个底层逻辑:真正的效率不是填满时间,而是通过设计环境、接纳不确定性和周期性节奏,将无聊转化为持续创造的动力系统

00:23 人们的生活往往取决于他们如何选择治愈自己的无聊。

00:53 无聊时,最好的方法是创造一些东西,例如建立自己的事业或锻炼身体,而不是沉溺于消极的娱乐活动。

01:48 “柯氏定律”:生活会扩张以填补赋予它的无聊。

03:05 如果没有事情占据你的时间,你的习惯和行为就会默认走向阻力最小的路径。

03:34 努力工作并非万能药,选择做什么比努力工作更重要;长期来看,持续性比强度更重要。

06:53 努力工作却没有结果,本身就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07:21 创造力和生产力之间存在周期性的关系,包括迷茫期、好奇期、高强度期和稳定期,需要在增长和保持简单之间取得平衡。

12:25 保持简单需要时间和经验,要学会区分优先级,并及时放弃那些不符合自身生活方式的事情。

15:30 过去我过于注重效率,忽视了创造力,而创造力能带来突破性的见解。

16:40 创造力高度依赖于生产力,两者相互促进;创造性思维往往在休息放松时产生。

20:15 创造性思维在休息放松时更容易产生,这些想法可以应用于生产力阶段的工作中。

22:36 要设计一种生活方式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创造力,需要在创造力、生产力、健康等方面取得平衡。

23:04 我的生活方式是将创造力和生产力结合起来,早上专注于创造性工作,下午处理其他事务,并通过散步等方式来转换思维。

26:21 创造力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27:28 创造力需要自律,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个不容易分心的环境。

28:30 潜力取决于你愿意接受多少不确定性,逐步扩大已知领域到未知领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力。

31:24 找到人生目标的方法是不断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最紧迫的问题开始,逐步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

33:42 为了找到人生方向,可以先构想一个反向的未来蓝图,明确自己不想要什么,然后再制定相应的目标。

37:20 对人生目标不必有太高的期望,重要的是要不断尝试和调整。

38:46 反向思维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想要什么。

39:12 关注基本生活习惯比关注复杂的心理问题更重要。

40:06 思考85岁时的自己会希望自己做过什么或没做过什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人生。

40:47 每个人都应该养成一些基本的生活习惯,例如充足的睡眠、健康的饮食、适量的运动和阳光照射,以及有意义的工作,但具体方式因人而异。

讨论了如何通过创造性的活动来治愈无聊,并探讨了生产力、创造力、纪律与自由之间的平衡。以下是要点摘要:

  1. 治愈无聊:无聊时,人们通常会选择消极的娱乐活动,如刷手机或看Netflix。然而,更好的方式是将无聊转化为创造性的活动,如建立事业、锻炼身体或参与项目。
  2. 创造力与生产力:创造力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创造力和生产力是相互依赖的,创造性思维往往在休息放松时产生,而这些想法可以应用于生产力阶段的工作中。
  3. 努力工作与选择:努力工作并非万能药,选择做什么比努力工作更重要。长期来看,持续性比强度更重要。如果没有事情占据你的时间,你的习惯和行为就会默认走向阻力最小的路径。
  4. 生活方式设计:要设计一种生活方式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创造力,需要在创造力、生产力、健康等方面取得平衡。例如,早上专注于创造性工作,下午处理其他事务,并通过散步等方式来转换思维。
  5. 自律与环境设计:创造力需要自律,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个不容易分心的环境。通过环境设计,可以减少不守纪律的机会。
  6. 潜力与不确定性:潜力取决于你愿意接受多少不确定性。逐步扩大已知领域到未知领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力。
  7. 人生目标:找到人生目标的方法是不断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最紧迫的问题开始,逐步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可以通过构想一个反向的未来蓝图,明确自己不想要什么,然后再制定相应的目标。
  8. 基本生活习惯:每个人都应该养成一些基本的生活习惯,例如充足的睡眠、健康的饮食、适量的运动和阳光照射,以及有意义的工作,但具体方式因人而异。
  9. 写作的重要性:写作是一种可以增强其他技能的技能,它可以帮助你组织思维、重新编程思维方式,并在沟通、说服、提供价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0. 创造与意义:创造一些东西,能够综合脑中的想法,并将它们以对世界有益的方式组织起来,能够满足意义需求,并探索各种兴趣。

通过这些要点,可以看出,治愈无聊、提高创造力和生产力、设计平衡的生活方式、养成基本的生活习惯以及通过写作和创造来组织思维和探索兴趣,都是实现个人成长和满足感的重要途径。

有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和说法,打破了常见的思维定式,提供了新颖的视角。以下是其中一些独特的见解:


1. **无聊是一种创造力的催化剂**

  • 与众不同的说法:无聊不是需要逃避的状态,而是激发创造力的机会。与其用消极的娱乐(如刷手机、看剧)填补无聊,不如将其转化为创造性的行动,比如建立事业、锻炼身体或启动一个项目。
  • 为什么独特:大多数人对无聊持负面态度,认为它是需要“治愈”的问题,而这里提出无聊是一种潜在的资源,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方式转化为生产力。

2. **“柯氏定律”:生活扩张以填补无聊**

  • 与众不同的说法:类似于帕金森定律(工作会扩张以填满可用时间),这里提出“柯氏定律”——生活会扩张以填补无聊。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或任务,生活会被琐事和低效活动填满。
  • 为什么独特:这是一种新颖的类比,将无聊与生活的“熵增”联系起来,强调了主动规划和目标设定的重要性。

3. **努力工作并非万能药**

  • 与众不同的说法:努力工作并不一定能带来预期的结果,选择做什么比努力工作更重要。长期来看,持续性比强度更有价值。
  • 为什么独特:在“努力文化”盛行的今天,许多人认为只要努力工作就能成功。这里提出了一种更 nuanced 的观点,强调方向选择和长期坚持的重要性。

4. **创造力在约束中蓬勃发展**

  • 与众不同的说法:创造力并不是在完全自由和无约束的环境中产生的,而是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 为什么独特:许多人认为创造力需要完全的自由,而这里提出约束(如项目目标、时间限制)反而能激发更有针对性的创造性思维。

5. **“反向愿景”规划法**

  • 与众不同的说法:为了找到人生方向,可以先构想一个反向的未来蓝图,明确自己不想要什么,然后再制定相应的目标。
  • 为什么独特:传统的目标设定通常是从“我想要什么”出发,而这里提出从“我不想要什么”开始,通过排除法来明确方向,这种方法更具操作性且避免了盲目追求。

6. **写作是在纸上思考**

  • 与众不同的说法:写作不仅仅是为了表达,而是一种“在纸上思考”的过程,能够帮助整理混乱的思维并重新编程大脑。
  • 为什么独特:大多数人将写作视为一种输出工具,而这里强调其作为思维整理和认知升级的工具,赋予了写作更深层次的意义。

7. **“闪亮物体综合症”不是坏事**

  • 与众不同的说法: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即“闪亮物体综合症”)并不是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在尝试新事物的同时保持核心优先级。
  • 为什么独特:通常,“闪亮物体综合症”被认为是一种分心和低效的表现,而这里提出它是一种探索和学习的自然倾向,只要管理得当,就能成为优势。

8. **“生活是一首歌,不要只关注一个音符”**

  • 与众不同的说法:人们往往过于关注生活中的某个片段(如一次失败或矛盾),而忽视了整体的成长和发展。生活更像是一首歌,需要从整体的旋律来理解。
  • 为什么独特:这种比喻提供了一种更宽容和长远的视角,帮助人们摆脱对单一事件的过度执着。

9. **“提前决定你在哪些方面表现糟糕”**

  • 与众不同的说法:为了在某个领域取得突破,可以提前决定在其他方面“表现糟糕”,接受这些领域的暂时退步。
  • 为什么独特:这与常见的“平衡生活”理念相悖,提出了一种更现实的取舍策略,强调集中精力于优先级最高的目标。

10. **“如果你从未与自己相矛盾,你可能过于执着于一种限制性信念”**

  • 与众不同的说法:与自己相矛盾并不是虚伪,而是成长和进化的标志。过于坚持一种信念可能会限制个人的潜力。
  • 为什么独特: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们往往害怕被指责为“虚伪”,而这里提出矛盾是成长的必然过程,鼓励人们拥抱变化和不确定性。

11. **“你不需要记住所有东西”**

  • 与众不同的说法:如果你没有理由记住某件事,那么你不需要记住它。记忆的重点应该放在那些对你有实际意义的内容上。
  • 为什么独特:这与传统的“学习要记住一切”的观念相反,提出了一种更实用和高效的学习方式,强调记忆的选择性。

12. **“书的任务是让你感兴趣,而不是你的任务让书有趣”**

  • 与众不同的说法:如果一本书没有让你印象深刻,那不是你的问题,而是书的问题。好书自然会吸引你,而不需要你强迫自己去记住或喜欢它。
  • 为什么独特:这种观点颠覆了传统的“读者应该努力理解书”的观念,提出了一种更轻松和自然的阅读方式。

这些与众不同的说法打破了常规思维,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创造力、生产力、目标设定和个人成长。

Edit:2025.01.31

讨论列表 AKP讨论 查看原帖及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