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KP健食天

记忆

[[http://haidut.me/?p=2739|记忆不仅存在于大脑中,学习/记忆是所有细胞的基本属性]]

 海杜特  2024 年 12 月 10 日  发表于科学

虽然这项研究的结果可能会让我的大多数读者感到震惊,但人类的整个细胞乐团都是我们自我/记忆/知识的来源,而大脑更像是指挥家,这一观点并不新鲜,几个世纪前就有人提出过。几年前,我发表了几篇关于证实这一想法的研究文章,从那时起,这一观点就越来越受到关注,这让医学界,尤其是神经学家很懊恼。

https://www.asimov.press/p/线粒体

<http://www.eneuro.org/content/early/2018/05/14/ENEURO.0038-18.2018>

https://lowtoxinforum.com/threads/memories-not-stored-in-the-brain-but-in-the-entire-organism-can-be-transmissed.23874/

<https://aeon.co/essays/your-brain-does-not-process-information-and-it-is-not-a-computer>

<https://lowtoxinforum.com/threads/the-brain-is-not-a-computer-does-not-process-store-information-memories-knowledge.28242/>

“有机体即大脑”这一观点在医学界受到如此恶评的一个原因是,它严重质疑了“精神”或“神经”疾病仅限于大脑,因此只能通过针对大脑的方法治疗的观点。到目前为止,99% 的阿尔茨海默氏症临床试验都失败了,帕金森病、亨廷顿病、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等其他疾病以及抑郁症、躁郁症、躁狂症、精神病/精神分裂症等的治疗效果也不佳,这一事实有力地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自我”及其疾病并不局限于大脑,因此所有针对大脑的方法都可能注定失败。这意味着,不仅目前在医学研究上花费的数千亿美元被浪费了,而且可能会继续被浪费,因为医学界在治疗任何特定疾病方面都加倍重视其“分区”方法。此外,整个有机体都是“大脑”这一概念,再加上记忆不仅可以通过化学方式在个体之间传递,还可以在物种之间传递(见上文),这给医学所基于的当前虚无主义教条带来了严重问题。“我们”不仅不局限于我们的大脑,而且“我们”也不是我们身体的囚徒。也就是说,“我们”不断地传播并融入其他有机体(也可能是“非生命”物质),在我们所属的身体消失很久之后。这些说法已经有很多证据,甚至来自哺乳动物/人类。在任何物种中都可以发现先父遗传和微嵌合现象。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elegony_(继承)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crochimerism>

从实际角度看,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好吧,如果连记忆和学习都不是大脑特有的,也不是“大脑”疾病,那么其他所有疾病可能也不应该被视为器官/组织特有的。雷本人反复说过这一点,并在其中一篇文章中得出了以下结论:“在没有相反的严肃证据的情况下,所有疾病都应被视为系统性疾病”。我会进一步延伸这一点,并说不仅疾病应该被视为系统性疾病,而且“自我”、记忆、意识等现象也延伸到身体之外,我们所认为的“我们”不断地将自己印记在我们之外的现实中,同时也接受来自其他实体的印记。尽管很难相信,但这个想法已经成为严肃研究的主题,最著名的支持者是剑桥大学的鲁伯特·谢尔德雷克。这个想法通常被称为形态发生场和形态共振。因此,我们再次有证据表明,整个医学科学和医学工业所建立的当前生物体图谱不仅严重不充分,而且完全是错误的,因此是医源性的。

<https://dx.doi.org/10.1038/s41467-024-53922-x>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4-11-memories-brain- human-cell.html

“…众所周知,我们的大脑——特别是脑细胞——可以储存记忆。但一组科学家发现,身体其他部位的细胞也具有记忆功能,这为理解记忆如何运作开辟了新的途径,并有可能提高学习能力并治疗与记忆相关的疾病。学习和记忆通常只与大脑和脑细胞有关,但我们的研究表明,身体的其他细胞也可以学习和形成记忆,”这项研究 的主要作者、纽约大学的 Nikolay V. Kukushkin 解释说 ,该研究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 。该研究试图通过借鉴一种早已确立的神经学特性——集中间隔效应——来更好地了解非脑细胞是否有助于记忆,这表明,我们在间隔开的时间内学习,而不是在一次性的密集学习中——也就是众所周知的临时抱佛脚——更容易记住信息。在研究中,科学家在实验室中研究两种非脑人类细胞(一种来自神经组织,一种来自肾脏组织),并将它们暴露于不同模式的化学信号中,从而复制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行的学习——就像我们学习新信息时脑细胞会暴露于神经递质模式一样。作为回应,非脑细胞开启了一种“记忆基因”——当脑细胞检测到信息中的模式并重组其连接以形成记忆时,它们会开启同样的基因。为了监测记忆和学习过程,科学家们对这些非脑细胞进行了改造,使其产生一种发光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可以指示记忆基因何时开启,何时关闭。结果表明,这些细胞可以决定何时重复而不是简单地延长模拟大脑中神经递质爆发的化学脉冲——就像我们大脑中的神经元可以记录我们何时休息学习而不是一次性记住所有内容一样。具体来说,当脉冲以间隔开的间隔发送时,它们会比一次性发送相同的治疗更强烈地激活“记忆基因”,持续时间更长。“这反映了聚集空间效应的作用,”纽约大学文理学院生命科学临床副教授、纽约大学神经科学中心研究员库库什金说。“这表明,通过间隔重复进行学习的能力并不是 脑细胞独有的,事实上,这可能是所有细胞的基本属性。”

Edit:2025.10.01

试想一下,要是能拿起任意一本书,读一遍,就能记住书里几乎所有内容,会是怎样的体验。这种拥有超强记忆提取能力的感觉,可能就像科幻情节一样不真实,但现实世界中,确实有人拥有惊人的信息记忆能力 ,他显然不在其中。

他读过几百本书、博客和电子通讯,但他对这些内容的记忆能力却糟糕透顶。所以他最终决定正视这个短板,去了解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如何记忆信息的,然后弄清楚他们的方法,好让自己也能用上。

假如给你一本你在过去一年里读过的非虚构类书籍,不管你是为了上学、工作,还是个人提升而读的,你能回忆起书里的五个知识点吗?你又能把这本书的内容向别人解释清楚多少呢?他先自己来试试。

《像艺术家一样偷窃》这本书里说,有创造力意味着从他人身上汲取灵感,应该像艺术家一样去 “借鉴”。他刚读完这本书,所以选这本可能有点不公平。书里还有什么内容来着?还有哪些要点来着?伟大的想法往往简单又清晰 —— 他记得的好像就这些了。

他甚至记不住《48 条法则》里的任意一条,而这本书他一个月前才刚读完。如果读非虚构类书籍 —— 尤其是关于个人成长的书 —— 却不能吸收并运用其中的见解,那读这些书基本就没什么意义。但对普通人来说,要记住书里所有内容,可能确实有点不切实际。

经过一番研究,他发现人与人之间的记忆能力差异极大:有些人记忆力很差,有些人则超凡出众,还有些人拥有过目不忘的能力。正如你可能猜到的,普通人的记忆力杂乱无章,而且常常不可靠。他们更容易记住那些超出日常感官体验的事情,比如被球砸到脸;而从自助类书籍里学到的有趣知识,就没那么容易记住了。但问题是,人们能改变这种情况吗?

他很清楚自己该找谁请教。他在网上看到说有人读过 3000 多本书,这是真的吗?—— 他不知道,他觉得数这个有点不太好,就像数自己有过多少任恋人一样。—— 他不知道你怎么想,但对他来说,要算出这个数字花不了多久。

瑞安·霍利迪是国际畅销书作家,著有《障碍即道路》、《自我即敌人》等佳作。虽然他不太记得自己从这些书里读到了什么,但他清楚记得这些书非常棒。

2019 年他第一次采访瑞安时,就被他的记忆提取能力深深打动。他能轻松地从这些年读过的书里引用原文、讲述相关故事。

艾森豪威尔说过一句话,他提到 “威廉·詹姆斯对此有过论述。他在书的引言里引用了帕斯卡的一句话。还有佛陀、奥勒留、塞内卡、孔子,以及 ——”

他太想知道他的秘诀了,所以他和他进行了一次视频通话,打算一探究竟。

之所以想和你聊聊,一个主要原因是他遇到了一个问题:他读一本非虚构类书籍,之后就会把内容忘得一干二净。有时候他看着那本书,会想 “他连书里的一两件事都记不起来了”。他们该如何更好地记住读过的内容,并把这些内容运用到实际中呢?

首先,你得对自己宽容一点。从一本书里学到一两件事,如果这些事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的人生,那其实就够了。要知道,你花 11 美元买了这本书,只从里面学到两件能改变人生的事,这难道很糟糕吗?

有时候人们会想 “他不能把书里的内容完整记下来”,但其实书籍本该带你经历一段思想旅程,然后给你留下些什么。他刚开始在出版行业工作时,是一名研究助理,为罗伯特·格林这位出色的作家效力。他教了他一种阅读方法,他至今仍在使用,而且他认为这种方法很有用。

大致就是,他读书时会折页做标记,还会给自己写笔记,把喜欢的内容标出来。因为他是作家,需要用到很多这些信息,所以接下来他会把真正喜欢或对他影响很大的内容整理出来,写在卡片上。他会写下这些内容带给他的想法,或者记下相关的故事,然后按主题给这些卡片分类 —— 这样一来,他就相当于打造了一个 “外部大脑”,用来整理从书里学到的知识。

所以他决定测试一下瑞安的方法,亲自尝试看看。要试的话,还有什么书比《勇气的召唤》更合适呢?顺便说一句,这是瑞安的最新著作。好了,他的工具都在这儿了:荧光笔、笔、便利贴书签,还有一叠卡片,当然,还有他的书。咱们来看看这个方法到底行不行。

其实瑞安的方法拆解开来主要有三个步骤:第一步,读书时做笔记;第二步,读完书后回顾并整理笔记;第三步,给笔记分类归档。这种方法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记住读过的内容,核心原因在于它符合他们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

长期以来,他们的大脑形成了一套筛选机制,用来判断哪些信息需要存入外显记忆 —— 外显记忆是一种长期记忆,主要用于回忆事实和事件。得益于所谓的 “启发式记忆处理”,大脑会优先记住那些经常使用、近期使用过,或者可能对决策有帮助的信息。

所以,要成为更优秀的学习者,关键在于付出努力:阅读、记笔记、学习,并运用所吸收的信息。换句话说,就是要有一套像瑞安这样的方法。虽然瑞安说他也喜欢有声书和电子书,但他认为纸质阅读有其独特优势。

他确实发现,那些经常说 “哦,他听了很多有声书” 或者 “他读了很多电子书” 的人,对内容的记忆并不深刻。他们会说 “也标了重点,但这些重点都存在电脑里某个地方了”。他觉得,远离屏幕,坐下来,专注投入地感受眼前的文字世界,这种体验是很特别的。

他已经把《勇气的召唤》这本书完全读完了,而且全程做了详细的笔记。他本来读书就慢,而这种边读边详细记笔记的方式,让他的阅读速度又慢了不少,大概慢了 30% 到 40%。但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能让这些记忆和想法更容易被记住。现在,他需要把整本书的笔记梳理一遍,挑出最好的内容,写在这些卡片上。

现在,他已经完成了这个记笔记实验的三分之二,很明显,这是一个非常缓慢且需要有条理的过程。如果你和他一样,可能会觉得这个过程有点让人焦躁。但他一直在提醒自己,这样做不是为了变成 “超人”,一天就能读完好多书;而是为了花时间消化信息,批判性地思考,尝试找到复用和重新利用所学知识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真正享受这个过程。

阅读是一种愉快的体验,他很享受阅读的过程。你绝不会听到有人说 “兄弟,他办事速度超快,你都不敢相信”,对吧?或者说 “你该看看他在那家高档餐厅吃饭有多快”。他是在和海明威、奥勒留、古德温这些人 “对话”,他们都是各自领域里最顶尖的人物。他想好好享受这种交流,所以他会放慢速度,认真去读。

他已经把这本书里最棒的观点、故事和引言都整理出来,写在了大约 20 到 30 张卡片上。现在到了关键步骤:他需要把这些卡片整理归类。从这个过程中,他意识到一点:记忆不是偶然发生的,这意味着他需要把这些笔记系统化,整理到不同的分类、范畴和主题下。

现在说这个方法能否长期提升他的记忆力,可能还为时过早。他感觉自己的记忆力可能还是停留在 “金鱼的记忆水平”。但在过去几周实践这个方法的过程中,他学到了更重要的东西:你其实不可能记住所有想记的内容,你只需要把这些信息储存在大脑之外就行。

你们可能会好奇他会不会一直用这个方法。也许会,但不一定会完全照做。他不知道自己家里能放多少盒笔记卡片,还能保持神智清醒。

你有多少盒笔记卡片啊?

写的每一本书至少对应一盒卡片。这儿有 1 盒、2 盒、3 盒、4 盒、5 盒、6 盒,办公室现在就有 7 盒。方法是结合了罗伯特·格林的方法形成的,你也可以在他的方法基础上,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方式。

不管你是选择像瑞安这样的纸质记录法,还是用电子记录方式,重要的是开始行动。

与其被追求完美的期望或幻想困住、不敢行动,不如不完美地开始。方法这些年一直在改进,以后还会继续完善。也许将来某一天,会变成电子形式,但目前来说,这个方法对他很有效。关键在于他一直在坚持使用,而且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顺便说一句,他对记忆和学习的探索才刚刚开始。几周后,他会推出一个新视频,讲讲如何打造 “第二大脑”—— 也就是把他们吸收的所有信息整理成一个智能的电子系统。这是一个完整的应用生态系统,你可以用它来管理信息。

I learned a system for remembering everything (Rvey9g0VgY0)

Edit:2025.10.01

讨论列表 AKP讨论 查看原帖及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