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C Medicine》发表的一项研究探讨了中国成年人的乳制品消费和癌症风险。
牛津大学循证医学中心系讲师兼高级研究员 David Nunan 博士表示:
“这项研究的优势在于,使用了此类研究问题和研究设计普遍接受的方法,大规模且前瞻性地捕获了新癌症的发病率。”
“然而,由于这是一项观察性研究,无法确定其他因素,可能不是乳制品摄入量导致所观察到的癌症发病率相关性的原因,肯定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观察到的相关性。”
“即使相信观察到的相关性是真实的,将这项研究的结果置于个人面临的风险有多大的背景下也很重要。以乳腺癌为例,经常吃乳制品的人比很少吃或从不吃乳制品的人患乳腺癌的风险增加了 22%。然而,要问的重要问题是乳腺癌的风险到底有多大?
这项研究的对象是中国成年人。该人群每年患乳腺癌的风险约为0.03%。这意味着每 1,000 人中,有 3 人会在 1 年内患上乳腺癌(1000 人乘以 0.003 [0.03% 作为分数])。如果这1000人将每日乳制品摄入量增加到80克(相当于6-7汤匙牛奶,4 到 5 汤匙黄油或奶酪) 风险可能增加 22%,意味着每 1,000 人中就有 4 人可能患乳腺癌(基线风险 0.03% 乘以 0.22 = 0.0066%。在 0.03% 的基线风险上加上 0.0066% = 0.0366%,四舍五入为 0.04%;1,000 乘以 0.004 = 4)。
重要的是要记住,对于这 1,000 名增加乳制品消费的人来说,996 人不会患乳腺癌,而且无论如何也不会患乳腺癌。
“这些新发现与其他类似研究的关系也很重要。系统地将这些类型的研究整合在一起,但在不同国家进行的现有证据并未显示出乳制品摄入量增加导致乳腺癌风险增加的相同结果。事实上,往往表现出乳制品消费和乳腺癌发病率的保护作用。
之前对中国参与者的研究也没有表明风险增加。鉴于其潜在影响,Kakkoura 等人的相互矛盾的发现需要仔细考虑。”
英国开放大学应用统计学名誉教授 Kevin McConway 教授表示:
“在我看来,这是一项有趣的研究,在统计方面进行得很好。然而,与任何同类研究一样,有些方面需要谨慎解释。
“重要的一点是,这是一项观察性研究。研究人员并没有试图改变参与者的饮食习惯——只是在研究过程中的几个时间点进行记录,平均跟踪参与者约 11 年,记录癌症诊断。
一个问题是,除了乳制品消费量的差异外,食用不同数量乳制品的人之间还存在许多差异。例如,在从不或很少食用乳制品的人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居住在城市地区,但在经常食用乳制品(至少每周一次)的人中,83% 居住在城市地区。
与那些从不或很少食用乳制品的人相比,乳制品消费者受过良好教育的可能性要大得多,还存在其他差异。因此,如果像研究人员发现的那样,与不吃的消费者相比,经常吃的消费者被诊断出癌症的比例更高,这可能是因为乳制品消费不同,也可能(部分或全部)因为居住的地方不同,或者教育水平不同,或者各群体存在差异的任何其他因素。
研究人员当然知道这一点,通过进行统计调整或分别查看参与者的亚组来解释他们所知道的差异。但我们永远无法确定所有相关因素都已得到调整。这就是为什么研究人员正确地说,这些结果无法确定乳制品消费与某些癌症风险之间的相关性,他们发现,之所以存在相关性,是因为乳制品消费差异以因果性方式改变了癌症风险。有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由于这种单一的观察性研究很少(如果有的话)能够确定因果性,因此必须通过浏览多项研究并考虑其他因素来建立对因果性的了解,例如了解不同水平的乳制品的摄入可能会在体内起作用。
研究人员确实从生物学角度给出了理由,说明他们认为乳制品消费很可能对癌症风险有因果性影响的原因。但他们无法将七结果与其他观察性研究结合起来以建立更清晰的图景,因为这是中国人口中第一个大规模的研究。
已经有几项大型研究通常是在西方人群中进行的。中国人口在几个相关方面存在差异:
中国的乳制品消费量远低于西方国家(在这项研究中,超过三分之二的参与者根本不食用乳制品,或每月食用少于一次);
癌症发病率不同(包括不同类型癌症之间的平衡);
大多数中国成年人都患有由基因决定的无法消化乳制品的问题。
因此,简单地将这项新研究的结果与西方人群中的类似研究结果放在一起是没有意义的。
事实上,进行这项研究的一个主要动机是调查中国与西方乳制品消费与癌症之间的相关性可能有何不同。
“因此,总而言之,尽管这项新研究规模庞大且进行得十分谨慎,但仍无法确定因果性。研究人员明确指出了这一点,呼吁进一步研究来验证他们(或其他)的发现,提供更多关于因果性的证据。
“这项中国研究中关于乳制品消费与癌症之间关系的一些发现看起来确实与西方人群研究的总体模式不同。
研究发现,经过统计调整后,与从不或很少食用乳制品的人相比,经常食用乳制品的人患肝癌和乳腺癌(女性)的所有癌症的风险确实更高。但他们没有发现表明乳制品消费与其他部位癌症(包括肠癌和前列腺癌)风险之间存在关联的明确证据。
对西方人群的研究表明,较高的乳制品摄入量会增加患前列腺癌的风险,降低患肠癌的风险,但与其他部位的癌症(包括肝癌和乳腺癌)没有明确的关联。当然,关于因果性的问题也适用于西方的观察性研究,此类研究的数量更多,因此模式可以说更清晰。
“不过,至少从表面上看,西方和中国之间的生活模式存在差异。例如,这表明这些新结果不适用于英国人口,甚至还不清楚在多大程度上适用于生活在西方的华人,因为西方人的生活,无论是哪个种族的人,都有很多方面与中国的生活不同。
事实上,像这样的大型流行病学研究的所有广泛结果都适用于整个人群或一大群人,提供这些人群的平均结果。个体可能与所在人群的平均水平有很大不同。因此,我认为,任何人都不应该仅仅因为这项新研究的结果就决定改变自己的个人饮食。”
雷丁大学食物链营养学教授、食品、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所长伊恩·吉文斯教授表示: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WCR ,整理并定期更新研究证据)的最新报告得出结论,乳制品与绝经前乳腺癌之间存在相关性,但有一些有限的证据表明乳制品与绝经前乳腺癌的风险降低,尽管对于牛奶而言,没有发现相关性(即没有增加或减少风险)。我认为乳制品对于绝经后乳腺癌或肝癌没有任何结论。
“因此,当前的研究需要结合更广泛的证据来看待,毫无疑问 WCRF癌症研究基金会 将在适当的时候提供这一点。
“然而,如果能够证实乳制品对中国人与西方人的乳腺癌或肝癌风险的影响不同,那么当前的研究对中国人来说可能非常重要,特别是因为中国的乳制品消费量远低于西方社会的大多数西方饮食中的量。
“有趣的是,这与 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牛奶蛋白会刺激 IGF-1)存在暗示的相关性,因为与前列腺癌有关,但在当前的研究中,男性患前列腺癌的风险并未增加。
“一如既往,需要牢记的是,此类研究只能建立与疾病风险的相关性,而不是因果性。”
阿斯顿大学阿斯顿医学院注册营养师兼高级教员杜安·梅勒博士说:
“尽管这项研究对 50 万人进行了十多年的研究,但值得注意的是,与西方人群相比,中国人乳制品消费量较低,这代表了饮食习惯的相对较新的变化。这可以解释在欧洲或北美人口研究中没有发现这些相关性的原因。
此外,在 50 万中国参与者中,只有 20% 是乳制品的定期(每周)消费者,这可能会扭曲数据。此外,研究中食用乳制品的人更有可能生活在城市,患有其他健康问题,包括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尽管分析中考虑了其中一些因素,但并非所有协变量都考虑在内,这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
“尽管该论文表明女性患乳腺癌的相对风险增加了 12%,但这并不等于每 100 人中增加 12 例病例,从绝对值来看,这更像是每千人中增加 1 或 2 例。
“虽然这篇论文提出了通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存在生物联系,但重要的是,该论文承认没有提供因果性的证据,特别是因为作者提出的机制可以反映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发生率差异上。研究开始时研究人群中存在糖尿病,这也与乳腺癌风险增加有关。
“在我看来,仅这项研究并没有提供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减少乳制品摄入量可以降低癌症风险。乳制品是有用的营养来源,包括钙、维生素 B12 和蛋白质,如果人们希望减少乳制品的摄入量或完全将其排除在饮食之外,那么必须仔细考虑用什么食物来替代乳制品,作为多样化和均衡饮食的一部分,确保仍然有效摄入足够的这些必需营养素。”
“中国成年人的乳制品消费与总体癌症和特定部位癌症的风险:一项针对 50 万人的 11 年前瞻性研究”,作者:Maria G. Kakkoura等人。 2022 年 5 月 6 日 发表在BMC Medicine上。
DOI:/10.1186/s12916-022-02330-3
例如,在中国,奶酪和黄油的消费量很少,牛奶和酸奶的消费量也远低于西方人群。此外,由于缺乏一种分解乳糖的关键酶——乳糖酶,大多数中国成年人无法正常代谢乳制品。
为了确定乳制品对中国人群患癌风险的影响是否不同,来自牛津人口健康中心、北京大学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近期在BMC Medicine上发表了一项新的大规模研究结果。该研究收集了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hina Kadoorie Biobank Study)中超过51万名参与者的数据。
参与者来自中国各地的十个地理区域,在2004~2008年期间参加了这项研究,其中59%女性,41%男性,这些参与者此前没有癌症史。在招募时,每个参与者(30~79岁)完成了一份关于其消费不同食品(包括乳制品)及频率的问卷。研究人员将参与者分为三组:经常食用乳制品者(每周至少一次),每月食用乳制品者,从不或很少食用乳制品者(不食用乳制品者)。
研究人员对参与者进行了平均约11年的跟踪调查,并利用国家癌症和死亡登记数据以及医疗保险记录来确定新的癌症诊断。致死和非致死事件均包括在内。数据分析考虑了一系列可能其他影响癌症风险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地区、癌症家族史、社会经济羟状况(即教育和收入)、生活方式因素(即饮酒、吸烟、体育活动、大豆消费和新鲜水果摄入)、身体质量指数、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用于肝癌分析)和女性生殖因素(用于乳腺癌分析)。
研究发现:
在中国,肝癌和乳腺癌都是最常见的癌症类型,每年分别约有39.3万和36.8万新发癌症病例。虽然这些研究结果并没有证明乳制品与肝癌和乳腺癌之间的因果关系,但研究人员指出,有几个看似合理的生物机制可以解释这些联系。例如,更多的乳制品消费可能会增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的水平,而IGF-I促进细胞增殖,并与几种癌症的更高风险有关。牛奶中的雌性激素(如雌激素和黄体酮)可能会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而奶制品中的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可能会增加患肝癌的风险。对于大多数不能产生足够乳糖酶的中国人来说,乳制品也可能被分解成影响癌症风险的产物。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牛津人口健康中心(Oxford Population Health)营养流行病学家Maria Kakkoura博士指出:“这是第一项调查中国人群中乳制品与癌症风险之间关系的重大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当前的发现,确定这些联系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并探索涉及的潜在机制。
尽管中国乳制品的平均消费水平仍远低于欧洲国家,但近几十年来,中国乳制品消费水平上升迅速。
该研究的另一位合作者、牛津人口健康中心的Huaidong Du副教授补充道,虽然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经常摄入乳制品和某些癌症可能有直接联系,但重要的是要注意,乳制品是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一个来源。仅仅基于当前研究的结果,或者没有确保从其他来源摄取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就减少乳制品摄入是不明智的。
如果您相信的话,生病时食用牛奶或乳制品只会增加您的粘液分泌。
艾达·麦克维恩硕士 | 2023 年 8 月 18 日 健康与营养你问
在某一时刻,可能是在饱腹感、发烧、不断咳嗽或其他身体不适时,您可能听说过生病时不要喝牛奶。其基本原理是,食用牛奶或其他乳制品会增加粘液的产生。歌手经常被告知在试镜或表演之前完全避免这样做。同样,哮喘儿童的父母可能会避免给他们服用。在一项对 330 名到儿科肺部诊所就诊的家长进行的研究中,59% 的人认为乳制品会导致粘液。但尽管流行观点如此,科学却另有说法。
自 1948 年以来,大量研究测试了饮用牛奶是否会导致粘液分泌增加,但许多研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通过采访、调查、鼻喉检查、称量患者鼻腔分泌物的实验、双盲研究等等,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牛奶的清白,但却无法摆脱其痰的指控。即使到了2020 年,仍有论文发表,结论是:“没有证据支持出于呼吸系统考虑而从儿童饮食中消除牛奶的做法。”
1990 年和1993 年的两项研究很好地揭示了为什么这个神话在文化意识中具有如此强大的粘着力。对粘液产生的真正影响不是来自牛奶,而是来自信仰。研究指出,那些承认相信牛奶摄入会导致粘液的人报告了更多的呼吸道症状,尽管他们测得的粘液分泌物与不相信牛奶的人和不喝牛奶的人没有什么不同。
https://www.mcgill.ca/oss/article/health-and-nutrition-you-asked/no-need-avoid-dairy-when-youre-s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