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理查德·伯恩斯坦 低碳水饮食

来自纽约州马马罗内克的理查德·伯恩斯坦博士于 2025 年 4 月 15 日星期二安详逝世,享年 90 岁。

他于 1934 年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12 岁时患上青少年型糖尿病。他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工程学位,曾在实验室和医疗器械行业工作。

20 世纪 70 年代初,他改装了一台血糖仪供个人使用,并率先推出了糖尿病家庭血糖监测仪。

通过自我实验,他制定了血糖监测、饮食和每日多次注射胰岛素的方案,从根本上改善了自己的健康状况。

他就读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于 48 岁时毕业。随后,他在纽约州马马罗内克担任糖尿病专家,直至去世。

他出版了多本有关糖尿病的书籍,包括亚马逊上销量第一的糖尿病书籍《伯恩斯坦博士的糖尿病解决方案:实现正常血糖完全指南》和《2 型糖尿病:通过血糖正常化过上长寿健康的生活》。

他在 YouTube 上的“糖尿病大学”视频将他的糖尿病治疗策略带给了全球观众。

他有许多发现,并在知名医学期刊上发表过有关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和糖尿病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文章。

他将自己的长寿和健康归功于严格控制血糖、锻炼和低碳水饮食,坚持认为所有糖尿病患者都有权保持正常的血糖。

在业余时间,他是一名狂热的划船者、水手和天文摄影师,尤其热衷于拍摄日食。

他留下了伴侣乔伊斯·卡普兰 (Joyce Kaplan)、女儿朱莉·博尔哈尼 (Julie Borhani) 和丈夫大卫 (David)、女儿莉莉·戈拉尼克 (Lili Goralnick) 和丈夫霍华德 (Howard)、儿子杰弗里 (Jeffrey) 和妻子米歇尔 (Michele) 以及孙辈乔迪 (Jody)、贝拉 (Bella)、内森 (Nathan) 和阿丁 (Adin)。

伯恩斯坦博士的葬礼将于 2025 年 4 月 17 日星期四中午 12:00 至下午 1:00 在西奈教堂(纽约州森林小丘皇后大道 114-03 号,邮编 11375)举行,随后于下午 1:15 至下午 1:45 在黎巴嫩山公墓(纽约州格伦代尔默特尔大街 7800 号)举行安葬仪式。

Edit:2025.04.23

伯恩斯坦医生是一位89岁高龄的1型糖尿病患者,他已经与糖尿病共处78年。作为糖尿病治疗领域的先驱者,他通过亲身实践和临床经验,提出了一套颠覆传统医学观点的糖尿病管理方法。在下面访谈中他详细阐述了自己对糖尿病治疗的独特见解,对当前主流医学界的治疗理念提出了尖锐批评。

伯恩斯坦医生开篇就表达了对当前医学界糖尿病治疗指南的强烈不满。尽管他自己通过严格控制血糖成功维持了健康,但医学界至今仍在推荐高碳水饮食,这种饮食方式被他称为“人为且不自然的”。他强调,人类在农耕文明出现之前就已经形成了以肉类为主的饮食结构,因此低碳水饮食才是更符合人类进化规律的选择。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伯恩斯坦医生虽然已经89岁高龄,但他的视网膜检查显示没有任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迹象,这在他78年的糖尿病病史中堪称奇迹。

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伯恩斯坦医生讲述了一个出人意料的转折。他最初是哥伦比亚大学的物理学专业学生,但由于未确诊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学业表现不佳。在治疗甲状腺问题后,他的认知能力虽然恢复,但为时已晚,不得不放弃成为物理学家的梦想。这段经历让他对传统医学诊断的局限性有了深刻认识。后来他进入医疗器械行业,开发临床实验室设备,同时也在与自己的糖尿病并发症作斗争。

转折点出现在他看到一则血糖监测设备的广告。当时39岁的伯恩斯坦已经出现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包括肾脏疾病和频繁的低血糖发作。他开始使用这种早期的血糖监测仪,通过反复试验,摸索出了一套保持血糖稳定的方法。令人惊讶的是,这种方法不仅控制了他的血糖波动,还逆转了他的肾脏病变。他原本以为医学界会欢迎这一发现,但现实却截然相反。当他试图向医生同行推广这种方法时,遭遇了重重阻力,甚至被顶级医学期刊拒稿。

伯恩斯坦医生讲述了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故事:他的主治医生当时担任美国糖尿病协会主席,却明确表示反对患者自我监测血糖,理由是“如果患者能自己测血糖,医生就会失去病人”。更令他震惊的是,医学界普遍认为糖尿病患者不应该追求正常血糖水平,这种观点至今仍在延续。他提到最近的一个案例:一名15岁的1型糖尿病女孩被医生建议每天注射70单位胰岛素(而正常人每天仅分泌约18-35单位),并被告知血糖170mg/dL是“可以接受的”,而实际上她的理想血糖应该是75mg/dL左右。

为了获得更多话语权,伯恩斯坦在中年时决定进入医学院学习。毕业后,他本以为有了医学学位会让他的观点更容易被接受,但现实再次让他失望。他描述了在学术会议上被禁止提问的经历,以及研究人员因发现高血糖与癌症相关而遭到威胁的案例。这些经历让他认识到,糖尿病治疗领域的争议远不止于科学层面,更涉及到深层的利益冲突。

伯恩斯坦医生特别批评了食品行业对科研的干预。他引用调查记者Gary Taubes的研究指出,像雀巢、通用磨坊这样的大型食品公司曾通过资助研究的方式,刻意扭曲科学结论,将高碳水饮食包装成“健康选择”,而将脂肪污名化。这种商业利益驱动的伪科学影响了整个医学界,导致错误的饮食建议被写入官方膳食指南。

在讨论具体治疗方案时,伯恩斯坦医生分享了他的临床经验。他强调,对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是最有效的控糖方法。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他建议采用基础-餐时胰岛素方案,即每天注射长效胰岛素控制基础血糖,同时在每餐前注射速效胰岛素。这种方法虽然需要每天多次注射,但能更好地模拟正常胰腺功能。

伯恩斯坦医生特别驳斥了几个常见的医学观点。一是关于“严格控糖会增加死亡风险”的说法,他以ACCORD研究为例,指出最初的研究结论被故意扭曲,五年后的数据重新分析实际上证明是高血糖导致死亡率增加。二是关于“高蛋白饮食损害肾脏”的说法,他指出这一理论源于有缺陷的动物研究,而后续研究已经推翻了这一结论。三是关于“脂肪导致心脏病”的传统观念,他认为这一观点已经被大量最新研究否定。

在谈到糖尿病并发症时,伯恩斯坦医生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他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严格控制血糖,在13年后完全治愈了自己的胃轻瘫症状。他还提到勃起功能障碍、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在血糖控制后的改善情况。这些案例有力地证明了严格控制血糖对预防和逆转并发症的重要性。

伯恩斯坦医生对几种糖尿病药物进行了评价。他对磺脲类药物持强烈批评态度,认为这类药物会加速β细胞衰竭。对GLP-1受体激动剂(如司美格鲁肽)则持谨慎乐观态度,肯定其抑制食欲的效果,但提醒要注意胰腺炎等副作用风险。对SGLT2抑制剂,他肯定了其降糖效果,但指出可能增加尿路感染风险。

在饮食建议方面,伯恩斯坦医生分享了自己数十年来坚持的饮食习惯:每天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超过20克,以肉类、鱼类、蛋类和低淀粉蔬菜为主。他特别提到,这种饮食方式不仅帮助他控制血糖,还改善了他的血脂指标。对于近年来流行的纯肉食,他表示虽然自己没有长期跟踪研究的数据,但从进化角度理解有其合理性。

运动方面,89岁高龄的伯恩斯坦医生仍然保持着惊人的运动习惯。他设计了一套包含40种不同动作的训练方案,每天练习10个动作,四天完成一个完整循环。他强调抗阻训练对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重要性,特别是对2型糖尿病患者。

最后,伯恩斯坦医生表达了对医学界现状的失望。他指出,尽管有大量证据表明严格控制血糖的益处,但官方指南仍然推荐糖尿病患者保持较高的血糖水平。他特别批评了“血糖在范围内时间”(TIR)这一指标,认为将70-180mg/dL定义为“达标范围”仍然过高。在他看来,糖尿病患者应该追求与非糖尿病患者相同的血糖水平,这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完全可行的。

面对医学界的保守态度,伯恩斯坦医生展现出了坚定的信念。他强调,自己89岁高龄仍然健康的现实就是最好的证明。他希望通过持续的教育和宣传,能够让更多糖尿病患者了解到严格控制血糖的可能性。尽管这场“战斗”已经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但他仍然没有放弃改变医学界固有观念的决心。

Edit:2025.04.22

​00:00​​ 伯恩斯坦医生表示这是一场持续的斗争,令人沮丧。他提到自己89岁仍能存活是因为保持接近正常的血糖水平,但医学界至今仍推荐高碳水饮食,他认为这种饮食是人为且不自然的。

​00:19​​ 他强调高碳水饮食不符合人类自然饮食方式,提到自己的视网膜专科医生确认他没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迹象,尽管他患1型糖尿病已有78年。此外,他保持活跃的生活方式,包括锻炼、声乐课等,比同龄非糖尿病患者更健康。

​00:39​​ 他解释肉食的逻辑在于人类在农耕出现前就已进化形成这种饮食模式。他的核心观点是,糖尿病患者如果愿意,应该有权拥有与非糖尿病患者相同的血糖水平。

​01:01​​ 主持人表达对伯恩斯坦医生的敬意,称他是糖尿病领域的标志性人物,询问他的从业经历,提到他最初是学物理的。

​01:19​​ 伯恩斯坦医生回忆自己原本想成为物理学家,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时是最年轻的学生,但30年后进入医学院时却成了最年长的学生。他当时不知道自己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导致学业表现不佳,最终勉强以B-的平均成绩毕业。

​01:38​​ 他提到由于成绩和记忆力问题(后来发现是甲状腺功能减退导致的认知障碍),他以为自己天生有缺陷,因此申请了工程学院。

​02:05​​ 在工程学院的第一学期,他仍然遇到类似问题,直到一位医生检测出他的甲状腺功能减退,并开始治疗。此后,他的认知能力恢复,成绩大幅提升,但为时已晚,无法继续物理学家的梦想。

​02:34​​ 他最终成为一家临床实验室设备公司的研发主管,同时自己作为1型糖尿病患者,长期并发症已经开始影响健康,包括严重的肾脏疾病和频繁的低血糖发作。

​03:04​​ 他提到一次在医学期刊上看到一种血糖检测设备的广告,意识到如果能实时监测血糖,或许可以控制病情。于是他开始使用该设备,并逐渐学会如何稳定血糖水平。

​03:34​​ 通过持续监测和调整,他的血糖水平接近正常,肾脏疾病得到逆转,低血糖问题也大幅减少,家庭生活随之改善。

​04:00​​ 他认为自己发现了一种更好的糖尿病管理方法,并希望推广给医生,但遭到医学界的抵制,包括顶级医学期刊拒绝发表他的研究。

​04:27​​ 他描述早期血糖监测设备的操作方式,强调通过持续监测,他成功将血糖控制在接近非糖尿病患者的水平,并逆转了部分并发症。

​04:56​​ 他提到医生们对他的方法持怀疑态度,甚至认为患者自行监测血糖会影响医生的收入来源。此外,他的胰岛素调整方案(多次注射)也被认为不切实际。

​05:27​​ 他回忆自己曾向美国糖尿病协会主席(他的医生)推广他的方法,但对方以“患者不会接受多次注射”为由拒绝采纳。

​05:56​​ 医学界对他的理念持续抵制,包括顶级期刊编辑的嘲讽性拒稿信,最终促使他决定攻读医学学位,以便更权威地推广他的方法。

​06:12​​ 尽管成为医生后,他仍面临医学界的阻力,包括其他医生坚持让患者保持高血糖水平,认为“正常血糖对糖尿病患者有害”。

​06:42​​ 他提到至今仍有医生要求患者保持远高于正常的血糖水平,例如让一名15岁女孩每天注射70单位胰岛素(正常生理分泌约18单位),并认为血糖170 mg/dL是“可接受的”,而她的理想水平应是75 mg/dL左右。

​07:26​​ 他进入医学院后,即使毕业后,仍需要与医学界的传统观念斗争。他提到至今仍有患者因坚持正常血糖水平而遭到医生反对。

​07:57​​ 他举例说明,即使在现代,一些国家的医保系统仍要求糖尿病患者保持高血糖水平,否则拒绝提供医疗支持。

​08:27​​ 他再次强调,自己89岁仍健康存活是因为严格控制血糖,但医学界仍在推广高血糖理念,这让他感到沮丧。

​08:45​​ 他提到最近一名15岁患者被医生建议每天注射70单位胰岛素(远超生理需求),并被告知血糖170 mg/dL是“正常”的,而实际上她的理想值应接近75 mg/dL。

​09:08​​ 他认为这场斗争似乎没有尽头,医学界仍在坚持错误的理念,导致糖尿病患者长期并发症风险增加。

​09:31​​ 他提到自己无法在传统高碳水饮食下维持正常血糖,因此从1972年起采用低碳水饮食(每天不超过20克碳水化合物),并发现高碳水饮食使血糖控制变得不可能。

​09:57​​ 他回顾20世纪初的糖尿病研究,指出一些早期医生(如Elliot Joslin)曾提倡低碳水饮食,但后来医学界转向高碳水化合物推荐,可能与食品行业的利益有关。

​10:16​​ 他引用Gary Taubes的研究,指出食品制造商(如Nestlé、General Mills)曾通过贿赂研究人员和机构,推动高碳水饮食的普及,尽管研究本身并不支持这一结论。

​10:46​​ 他提到《纽约时报》杂志曾刊登Taubes的文章,揭露这一行业操纵,但后续影响有限,医学界仍坚持错误指南。

​11:16​​ 他批评美国医师学会(ACP)近年发布的指南,建议2型糖尿病患者保持HbA1c在7%-8%的高水平,理由是“防止低血糖”,但研究显示高血糖患者反而低血糖风险更高。

​11:42​​ 他解释这种矛盾现象可能源于高碳水饮食导致胰岛素剂量过大,进而引发血糖剧烈波动(“过山车效应”)。

​12:01​​ 他提到一些患者因保险要求必须接受医生制定的高血糖目标,而医生通常以“指南规定”或“防止低血糖”为由拒绝调整。

​12:29​​ 他批评医学界忽视研究数据,坚持错误理念,导致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增加并发症风险。

​12:51​​ 他提到ACCORD试验的争议,该试验最初声称“严格控糖增加死亡率”,但五年后数据被重新分析,发现实际是高血糖组死亡风险更高,但修正结果未获广泛宣传。

​13:20​​ 他揭露ACCORD试验的操纵细节,包括研究者被要求签署虚假声明以获取报酬,而真实数据显示高血糖才是死亡主因。

​13:50​​ 他批评美国糖尿病协会(ADA)至今仍推广高血糖目标,导致患者无法获得合理治疗。

​14:14​​ 他引用研究指出,高HbA1c患者反而低血糖更频繁,可能因为高碳水饮食导致胰岛素剂量过大,血糖波动剧烈。

​14:44​​ 他总结“过山车效应”是1型糖尿病的常见问题,而2型糖尿病患者通常因高碳水饮食和口服药物导致血糖失控。

​15:11​​ 他解释高胰岛素水平常伴随血糖剧烈波动,患者因低血糖症状进食更多碳水化合物,形成恶性循环。

​15:39​​ 他强调对2型糖尿病患者,减少碳水化合物是最有效的控糖手段,但医学界仍坚持高碳水化合物推荐。

​16:07​​ 他回忆早期缺乏非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数据,后来通过一项研究(引用自Philip Feilig的著作)得知正常人每日分泌约25-35单位胰岛素(以150磅体重为例)。

​16:32​​ 他以此作为参考,但强调实际胰岛素剂量应根据患者个体需求调整,而非机械套用“正常范围”。

​17:04​​ 他提到自己治疗患者时,结合低碳水饮食和个性化胰岛素方案,而非依赖固定剂量。

​17:32​​ 他批评ACCORD试验的误导性结论,指出其最初宣称“严格控糖增加死亡风险”,但五年后数据重分析显示是高血糖组死亡率更高。

​17:58​​ 他揭露试验被提前终止是因研究者要求签署虚假声明,而真实数据被隐瞒,直到有人通过《信息自由法》获取原始数据并发布修正结果。

​18:30​​ 他提到修正结果未获广泛宣传,导致公众仍误以为“严格控糖有害”。

​19:15​​ 他批评医学界和制药公司通过资金操控研究结论,推动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和药物使用,忽视患者长期健康。

​19:45​​ 他引用Gary Taubes的《脂肪大谎言》(The Big Fat Lie),揭露食品行业如何通过贿赂扭曲科研结论,将脂肪污名化并推广高碳水饮食。

​20:19​​ 他提到近年更多研究(如JAMA发表)证实食品行业对科研的操纵,但医学界仍坚持错误指南。

​20:48​​ 他批评美国医师学会(ACP)近年建议2型糖尿病患者保持HbA1c 7%-8%,理由是“防止低血糖”,但研究显示高血糖患者低血糖风险更高。

​21:17​​ 他解释医生常以“指南规定”为由拒绝调整治疗方案,而患者因保险限制无法选择其他医生。

​21:33​​ 他回应“低碳水饮食只是掩盖症状”的批评,指出高碳水饮食本身是人为的,而低碳水更接近人类自然饮食模式。

​22:02​​ 他提到早期严格控糖可能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延缓糖尿病进展,但多数患者确诊时已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22:34​​ 他举例一名40岁女性患者,通过早期低碳水饮食和小剂量胰岛素,40年后仍保持良好血糖控制,证明早期干预的有效性。

​23:06​​ 他强调高血糖对β细胞的毒性,认为严格控制血糖可能延缓β细胞衰竭。

​23:32​​ 他提到自己通过血糖监测发现非糖尿病销售员的血糖普遍在83 mg/dL左右,后来研究也显示该水平与最低死亡率相关。

​24:00​​ 他引用大型流行病学研究(如俄亥州和韩国的数据),发现血糖83 mg/dL时人群死亡率最低。

​24:39​​ 他解释运动对血糖的影响,指出晨间运动可能因“黎明现象”导致血糖升高,而傍晚运动则更易降糖。

​25:03​​ 他提到肾上腺素(如紧张、竞技运动)会升高血糖,而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可抑制这一效应。

​25:34​​ 他建议糖尿病患者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运动时间,并关注情绪压力对血糖的影响。

​26:02​​ 他回应“运动时血糖升高是否有害”,指出非糖尿病患者因胰岛素分泌充足,不会出现运动后高血糖。

​26:32​​ 他批评磺脲类药物(如格列吡嗪)加速β细胞衰竭,认为其虽短期有效,但长期可能恶化糖尿病。

​27:04​​ 他评价GLP-1受体激动剂(如司美格鲁肽)主要通过抑制食欲起效,但部分患者会产生耐受性,且需警惕胰腺炎等副作用。

​27:33​​ 他提到SGLT2抑制剂虽促进尿糖排泄,但可能增加尿路感染风险。

​28:01​​ 他讨论糖尿病并发症的可逆性,如勃起功能障碍在控糖后3-6个月可能改善,而胃轻瘫需更长时间(如他本人经历13年才缓解)。

​28:31​​ 他提到自己曾因甲氧苄啶/磺胺药物导致黄斑水肿,停药后恢复,但视网膜病变在长期控糖下未出现。

​29:08​​ 他回忆78年前确诊1型糖尿病时,预期寿命仅30年,且被告知20年后会不育,但实际生育4个孩子并远超预期寿命。

​29:42​​ 他批评现代糖尿病管理仍导致患者寿命缩短,因医学界坚持高血糖目标。

​30:11​​ 他反驳“低血糖导致痴呆”的观点,指出研究显示高血糖才是脑损伤的主因(如白质减少、认知下降)。

​30:40​​ 他引用ADA期刊研究,强调高血糖与脑部并发症(如平衡障碍、智商下降)的关联。

​31:08​​ 他提出愿意与任何支持高血糖的医学专家公开辩论,强调糖尿病患者应有权追求正常血糖水平。

​31:33​​ 他建议理想HbA1c为4.6%-4.8%(对应平均血糖约83 mg/dL),但承认缺乏该范围的长期研究数据。

​32:01​​ 他推荐低碳水饮食(如肉类、低淀粉蔬菜),举例自己常吃沙丁鱼、蘑菇、汉堡和烟熏三文鱼等。

​32:30​​ 他回应“高碳水素食控糖”观点(如Mastering Diabetes项目),称未见长期健康案例,且患者可能出现肝肿大等问题。

​33:01​​ 他批评食品行业推动高糖饮食(如含糖谷物),导致社会糖尿病负担加重。

​33:31​​ 他反驳“脂肪升高血糖”的说法,指出任何食物(包括脂肪)都可能通过肠道激素反应轻微升糖,但非糖尿病患者因胰岛素充足不受影响。

​34:00​​ 他引用Gary Taubes的研究,驳斥“脂肪导致动脉硬化”的传统观点,称近年研究显示极高HDL或极低LDL可能增加死亡率。

​34:30​​ 他回应“高蛋白饮食伤肾”的争议,指出早期动物研究(如Barry Brenner的“高滤过理论”)后被推翻,正常血糖下高蛋白无害。

​35:02​​ 他揭露行业如何通过资金操控研究结论(如Brenner获食品公司资助推广“低蛋白”理念),而反对数据被压制。

​35:33​​ 他解释自己因未用计算机统计患者数据,难以发表大规模研究,但临床观察证实低碳水饮食的有效性。

​36:04​​ 他回忆医学界对他的打压,如ADA主席在电台采访中强行切断他的发言,学术机构禁止他提问等。

​36:35​​ 他揭露有研究者因发现高HbA1c与癌症相关遭威胁,显示利益集团对科研的操控。

​37:06​​ 他批评“血糖在范围内时间”(TIR)指南将70-180 mg/dL视为“达标”,认为该范围仍过高,尤其对儿童。

​37:38​​ 他提到自己获美国糖尿病协会“75年糖尿病生存奖章”,并发现许多获奖者自发采用低碳水饮食。

​38:09​​ 他回忆12岁时在Joslin诊所首次接触无糖汽水,但批评其后人背离低碳水理念。

​38:40​​ 他评价前ADA主席Tracey Brown(2型糖尿病患者)因支持低碳水被排挤,显示组织内部的利益冲突。

​39:11​​ 他建议糖尿病患者进行全身抗阻训练(如他自己每晚练习40种不同动作),尤其对2型糖尿病改善胰岛素抵抗有益。

​39:43​​ 他解释内脏脂肪(尤其是白色脂肪)是胰岛素抵抗的主因,而运动可减少脂肪并改善代谢。

​40:14​​ 他提到自己暂无退休计划,未来可能通过线上问答继续分享经验,目前仍忙于接诊。

​40:45​​ 他总结核心观点:糖尿病患者应有权追求正常血糖,并呼吁医学界停止推广高血糖目标。

​41:16​​ 主持人感谢他的贡献,并推荐其著作《糖尿病解决方案》。

​41:47​​ 伯恩斯坦医生再次强调,只要患者愿意,许多糖尿病患者完全可以实现并维持正常血糖水平。

Edit:2025.04.22

讨论列表 AKP讨论 查看原帖及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