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 ,

益生菌

简介与背景

益生菌可以定义为:

当以足够的量施用时,活微生物会给宿主带来健康益处。 ” - 国际益生菌和益生元科学协会 [ISAPP] 

此标准针对特定菌株,涵盖有证据表明受控干预措施对其有效果的特定物种。要被归类为益生菌,产品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 含有活细胞的活微生物(通常至少含有1 × 10 9 个菌落形成单位,即 CFU),并且
  2. 带来健康益处

请注意,益生菌的定义不包括发酵食品。 

了解生物体的组织结构及其分类方式(即“分类学”)会很有帮助。在人体内(主要是肠道)和体外(皮肤)共生的活菌生态系统包含数万亿个细菌。由于其基因表达量巨大,因此被认为是“扩展基因组”,并且具有高度的生物活性。在这方面,定义一些术语可能会有所帮助:

它还可以帮助理解细菌的分类组织;一个有用的类比是思考从连队到营队、旅队到师队的军事组织。人类微生物群中有四个主要“分支”,称为门类

  1. 拟杆菌
  2. 厚壁菌门
  3. 放线菌
  4. 变形菌

人类体内的大多数细菌属于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其中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含量丰富。这四个门类被认为是人类微生物组的“细菌核心”。 

在每个门中,都有大量不同的细菌(将属视为大队),每个属又由众多物种组成(将物种视为营)。最后,某个物种内有特定的细菌菌株(将菌株视为连队),它们具有独特的特征来区分自己。 由于人类微生物群只有四个主要“门”,即,因此在这个分类学层面上的变异比其他生态系统(例如土壤)要小得多。然而,在每个属和种中,物种和菌株的相对丰度在个体间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人体肠道中,微生物多样性反映了每个主要门内的变异性。

下表可能有助于直观地了解人类微生物群的分类组织:

图像

了解微生物群的分类组织与益生菌在各种疾病状态中的作用的证据有关,因为证据表明功效是特定于菌株的,因此单一物种或物种组合的配方可能没有显著的功效。

益生菌能保持“肠道健康”吗?

这一说法的难点在于,目前科学界尚未就“健康”肠道微生物群在微生物组成上应有的样子达成共识,也就是说,没有“标志性的人类微生物群”。从广义上讲,有证据表明,门类和属的优势趋势与宿主健康有关,而微生物多样性是健康肠道微生物群的一个一致特征。

例如,在美国、非洲和南美洲人群之间的比较中,美国人群的微生物多样性最低,而非洲和南美洲人群则以普氏菌属为主,这反映了他们富含植物纤维的饮食。然而,尽管在属的层面上相似,但非洲和南美洲人群在物种层面上仍然可以区分,这表明人类微生物群因地区和饮食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迄今为止,人类研究的证据表明,虽然益生菌可能会改变上消化道/小肠的组成,但它们对结肠/大肠中微生物群组成的影响有限且短暂。这与我们所知的微生物群的生物活性不一致,因为结肠是厌氧细菌种群定植的主要部位,也是产生代谢副产物(例如短链脂肪酸)的主要部位,这些副产物与宿主-饮食微生物群相互作用的积极影响有关。

ISAPP 认为“支持肠道健康”是益生菌的核心益处,但这是基于特定疾病状态指征的证据,特别是腹泻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然而,这种考虑与益生菌在一般意义上带来益处的潜力不同,而且鉴于人类微生物群的变化主要由纤维的存在与否所驱动,几乎没有证据推荐在没有特定使用指征的一般健康个体中补充益生菌。

益生菌和腹泻

益生菌功效最有力的证据似乎与腹泻有关,包括:

AAD 和 CDD 与致病菌感染有关,尤其是在使用抗生素后有充分证据表明益生菌,尤其是干酪乳杆菌、布拉氏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可预防 AAD。布拉氏乳杆菌和鼠李糖乳杆菌似乎是治疗 AAD 最有效的菌种,这种功效与抗生素的使用同时显现*。*布拉氏乳杆菌也有证据表明可降低 CDD 复发率。 对于旅行者腹泻,布拉氏酵母菌鼠李糖乳杆菌 GG均已被证实具有预防作用,但其作用因剂量、治疗持续时间和旅行地区而异。对于传染性腹泻,三种鼠李糖乳杆菌菌株的联合配方已被证实可缩短儿童腹泻持续时间,而乳酸双歧杆菌罗伊氏乳杆菌的联合配方与安慰剂相比可降低 ID 发病率。  此外,幽门螺杆菌(HPP) 感染与抗生素的使用有关,有研究检查了乳酸杆菌单独使用或多菌株配方对 HPP 根除的影响。然而,根除率并不比不干预高得多,支持益生菌用于此种情况的证据薄弱。  益生菌的效果似乎不仅因菌株而异,而且因病情而异,这一事实表明,如果纳入的研究调查了不同胃肠道疾病中的不同菌株,则在荟萃分析的背景下汇总数据可能会产生误导性结果。尽管存在这些方法论问题,但累积的证据确实表明,特定的益生菌菌株有利于胃肠道感染(尤其是各种腹泻疾病)的发生、复发、治疗或两者兼而有之。 ====== ====== === 益生菌与炎症性肠病 === 炎症性肠病 (IBD) 是两种疾病的总称: - 溃疡性结肠炎 (UC) - 克罗恩病 (CD) 这两种疾病的特点都是微生物多样性低,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含量低,短链脂肪酸丁酸含量低。IBD 的另一个关键特征是维生素 D 缺乏,流行病学表明缺乏与发病率之间存在强烈的反比关系,并且机制支持维生素 D 受体 (VDR)、微生物活性和肠道屏障功能之间存在重要的中介作用。 益生菌对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研究反映了上文中与胃肠道感染有关的菌株特异性和病症特异性问题。一种商业上称为VSL#3 的配方含有几种乳酸杆菌、双歧杆菌链球菌,在溃疡性结肠炎缓解率方面表现出显著效果,与安慰剂相比, 36000 亿 CFU 剂量的缓解率增加了 2.4 倍。然而, VSL#3对克罗恩病的有益作用尚未得到证实。分离的L.rhamnosus GGL.johnsonii LA1S.boulardii在 CD 中的试验也产生了大部分无效结果。 益生菌治疗 IBD 的总体证据面临与益生菌一般文献相同的问题,即存在很大差异: * 所用的菌株 * 剂量 * 病情本身 * 针对特定病症的任何并发疗法 * 结果 任何明显的益处似乎也仅限于溃疡性结肠炎,而几乎没有证据表明益生菌对克罗恩病有任何益​​处。 虽然不是益生菌,但有一种新兴假说认为“反生菌”,即抑制致病菌附着在肠细胞壁上的底物,可能对克罗恩病有保护作用。实验表明,大肠杆菌的致病菌株会附着在肠道粘膜细胞上,引发炎症和免疫反应。实验证据表明,在生理相关浓度下,绿色大蕉和西兰花中的非淀粉多糖(一种特定类型的纤维)可能会抑制大肠杆菌附着在肠细胞上。  ====== ====== === 益生菌和肠易激综合征 === 肠易激综合征 (IBS) 的特征是腹痛、腹胀和排便习惯改变(从腹泻到便秘)。然而,这些症状的出现并没有任何生化、结构或代谢异常的证据。鉴于后者,IBS 被归类为“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定义为肠脑轴疾病,涉及微生物失调、内脏过敏、粘膜免疫功能改变和肠道信号失调。在这方面,IBS 与个人对症状的主观解释和报告有关,而心理社会因素对病情有很大影响。例如,与 IBD 不同,IBD 的结果可以作为临床终点(如缓解)进行评估,而 IBS 的结果最终是生理功能的体验性变化。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肠道微生物组成发生变化是 IBS 的一个特征,患者的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例增加。这很重要,因为这意味着拟杆菌门菌种的水平降低,这些菌种专门降解短链碳水化合物,统称为“FODMAP”(可发酵寡糖、二糖、单糖和多元醇)。这些专门细菌的水平降低可能导致 IBS 症状,但是,这很难建立因果关系,因为 IBS 的主要饮食干预措施——低 FODMAP 饮食,也会导致这些纤维降解细菌的数量减少。  关于益生菌补充剂对 IBS 治疗效果的证据并不一致,这同样反映了与菌株、单一或多种配方、剂量、治疗持续时间和结果评估有关的问题。虽然某些分析发现多菌株配方的功效更高,但其他分析发现单一菌株益生菌的效果更显著。这种效果差异的根本原因仍不清楚,因为各种单一菌株已被证明对 IBS 症状有益。 有趣的是,基于剂量的分析表明,10 × 109 10 × 10 10的较低剂量可能是观察到益处的范围,而较高剂量可能会加剧菌群失调或导致碳水化合物过度发酵。其他分析也表明了较低剂量的有效性。可能对 IBS 有益的菌株主要是乳酸杆菌属双歧杆菌属,然而,所用菌株存在显著差异,这代表着将益生菌证据综合成连贯建议的尝试存在重大局限性。  目前,益生菌补充剂对 IBS 治疗的证据尚不明确,总体趋势是与对照干预中的安慰剂证据相比,益生菌补充剂有益。然而,这种影响的程度并不一致,似乎某些亚群比其他亚群受益更多,尽管尚未阐明有反应者和无反应者的定义特征。  ====== ====== === 益生菌与食物过敏及不耐症 === 食物过敏是指免疫球蛋白E介导的反应: * 立即(0-2 小时) * 非剂量依赖性 * 每次食用罪魁祸首食物时都会重现 最近对截至 2015 年的已发表随机对照试验进行了荟萃分析,发现产前和产后补充乳酸杆菌和/或双歧杆菌菌株可降低食物致敏风险,并显著降低过敏性致敏风险。尽管与后者有关,但只有两项研究测试了食物过敏原。有趣的是,当产前或产后单独提供益生菌时,并没有观察到这种效果,而剖腹产分娩的儿童尤其受益。然而,纳入研究的局限性(因此从食物过敏的角度来看,结果也存在局限性)是,通过口服食物刺激来确认没有食物过敏,而口服食物刺激是评估食物过敏的黄金标准。尽管如此,考虑到婴儿期从出生方式、喂养方式到断奶期间的食物致敏对肠道菌群的关键时期,迄今为止有足够的证据支持进一步研究产前和产后益生菌补充剂在降低儿童过敏风险方面的潜力。 另一项有趣的研究针对已确诊花生过敏的儿童,发现补充L.rhamnosus CGMCC1.3724菌株和口服免疫疗法可使益生菌组对花生食物的过敏反应显著降低(82.1% 无反应),而安慰剂组无反应(3.6%)。四年的随访发现,干预组与安慰剂组相比,能够继续食用花生的参与者人数存在显著差异(67% vs. 4%),这表明联合免疫疗法和益生菌补充剂具有后续益处。 一项针对确诊牛奶过敏的儿童的研究发现,与单独使用配方奶粉相比,在深度水解酪蛋白配方奶粉中添加益生菌L.rhamnosus GG可在 3 年内降低过敏症状的发生率,包括鼻结膜炎、湿疹和哮喘。然而,必须指出的是,这些试验提供了初步证据,缺乏提出益生菌补充剂在食物过敏预防或治疗中建议所需的稳健性和可重复性。 关于不耐症,有证据表明特定益生菌菌株对乳糖不耐症 (LI) 症状有益,这种疾病的特征是缺乏消化乳糖所需的乳糖酶。特别是,B.animalis已被证明可以改善确诊 LI 患者在乳糖刺激后出现的 LI 症状。除S.boulardii外,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的其他菌株在治疗 LI 症状方面均未表现出疗效。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NEC)、晚发型脓毒症 (LOS) 和喂养不耐受都是导致早产儿长期神经发育障碍和死亡风险的重要因素。对益生菌对早产儿影响的菌株特异性分析发现,益生菌具有预防 NEC 的作用。事实上,大量有力的证据支持补充益生菌可以降低早产儿的死亡率、NEC、LOS 和喂养不耐受。从证据来看,在这方面,补充益生菌的建议将被认为是强有力且有说服力的。 ====== ====== === 益生菌和肥胖 === 在现有与微生物组和肥胖有关的文献中,有一种明显的过度延伸趋势,即提出因果关系。虽然肥胖患者的微生物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特别是厚壁菌门浓度增加和*拟杆菌群减少。*但比较研究的证据表明,这种组成是饮食的结果,而不是肥胖的原因,即饮食导致肥胖,而微生物组会随着饮食而发生变化。对微生物组作用的更准确描述可能是,改变的组成反过来会通过促进肠道炎症加剧肥胖增加的负面影响,并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和脂肪代谢改变。但是,大多数提出的机制仍然源自动物模型。  因此,将我们的分析局限于人类干预研究,几乎没有数据支持益生菌补充剂本身对肥胖症的治疗作用某些试验发现,通过补充特定菌株的益生菌,内脏脂肪量和腹部脂肪减少,而绝对体重没有显著变化,然而,这些研究没有控制饮食,因此不可能将任何影响归因于单独添加益生菌而不依赖于饮食变化。 因此,尽管在啮齿动物身上发现了有趣的结果,但这些转化模型尚未转化为对人类肥胖的显著影响。鉴于能量限制和饮食调整在减少肥胖方面的作用更为明确,几乎没有证据支持益生菌作为肥胖的特定干预措施,尤其是考虑到肥胖的特征是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的比例增加,而饮食干预(增加纤维)和减少肥胖可以逆转这一现象。 ====== ====== === 益生菌与神经健康 === 随着对中枢神经系统和肠道神经系统之间双向沟通的理解逐渐深入,人们对肠道微生物群作为调节肠脑关系的因素的作用产生了兴趣。啮齿动物研究表明,益生菌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 (HPA) 轴调节应激反应,从这些转化模型中可以明显减少焦虑和抑郁行为。 人类研究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转化。一项为期四周的研究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fMRI) 评估情绪反应,并在发酵乳制品中提供三种益生菌菌株,发现情绪注意力大脑网络对负面视觉刺激的反应活动发生了变化,而对照组(非发酵乳制品)或无干预组则未观察到这种影响。 大量针对人类的 RCT 发现抑郁评分有所降低。然而,这些研究中的许多都是在其他方面健康的受试者身上进行的,并且使用不同的抑郁评分量表(除了使用的菌株和剂量不同),很难推断出益生菌对抑郁症患者有任何益处。现在有大量文献专门研究益生菌在治疗抑郁和焦虑方面的作用,这些证据表明益生菌比安慰剂更有益。然而,大多数试验并不是在临床诊断患有抑郁症和/或焦虑症的参与者中进行的。由于大多数试验都是在接受药物治疗的临床人群中进行的,因此因果推断变得困难,因为抑郁和焦虑的改善可能反映了特定医疗状况和预后的改善。然而,当根据临床抑郁症对研究进行分层时,与安慰剂相比,益生菌补充剂似乎确实有效果。 因此,未来的研究应侧重于临床抑郁症和焦虑症,因为尽管目前的证据表明有益,但这些证据仍然很薄弱,而且仍处于初步阶段。抑郁症患者的微生物群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在属水平上确实存在差异,这一事实为针对肠道细菌组成和活性的干预措施的潜力提供了额外的支持。  ====== ====== === 益生菌和皮肤 === 皮肤病学领域对益生菌的近期兴趣主要基于“肠道-皮肤-大脑轴”假说。然而,必须对人类肠道微生物群和皮肤微生物群进行关键区分,它们是不同的,并不等同。尽管如此,有新兴研究基于这样的假说,即向肠道补充益生菌可能有益于皮肤状况。对牛皮癣患者进行B.infantis 35624菌株干预可改善炎症标志物,但该研究未评估疾病严重程度。 肠源性皮肤病会导致皮肤红斑和丘疹性脓疱性皮疹,使用大肠杆菌 Nissle 1917菌株进行干预后发现,补充一个月后,这两种情况均显著减少。然而,这是一种具有肠外表现的肠源性疾病,很难从这种特定疾病的结果推断出益生菌补充剂对皮肤微生物群的普遍益处。 最近一项荟萃分析纳入了 39 项试验和 2599 名特应性皮炎益生菌补充剂参与者,发现没有证据表明益生菌比无干预更有益处。有新证据表明外用益生菌可能会调节皮肤微生物群,但这是新兴研究,尚未针对特定皮肤病测试任何干预措施。目前,益生菌在皮肤病中的应用缺乏任何好的证据。 ====== ====== === 结论 === 益生菌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仍然是一个新兴的科学研究领域,我们对这个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的理解仍在不断加深,这让研究变得更加复杂。将证据基础综合成令人信服的建议的主要限制在于所用菌株、条件、剂量和干预持续时间存在显著差异。从更广泛的层面考虑整个益生菌类别是否有益处可能会更有帮助。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某些情况,益生菌确实有明显的益处 - 例如不同感染原因引起的腹泻和早产儿的 NEC/LOS/喂养不耐受。 更广泛的文献可以被描述为具有启发性、初步性,在某些情况下是积极的,但需要更精细的研究来建立在现有数据的基础上。文献中似乎没有任何令人信服的理由让原本健康的人补充益生菌,这方面的一般建议仍然集中在饮食、发酵食品和益生元纤维的结合上(这些食品和纤维由有益细菌,特别是双歧杆菌属选择性发酵,有助于增加这些细菌的数量)。  == 要点总结: == - 有证据表明,益生菌补充剂的功效因菌株而异,也因情况而异。 - 对于什么是“健康”的肠道微生物群尚无共识,但微生物多样性始终被认为很重要。 - 益生菌似乎对结肠中的微生物群只有非常有限且短暂的影响。因此补充益生菌似乎不会引起微生物群的持久变化。 - 根据目前的证据,几乎没有理由为了“一般健康”或“肠道健康”而向健康人群推荐益生菌补充剂。 - 某些益生菌菌株已被证明可有效治疗各种腹泻病症。 - 特定的益生菌菌株已证明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有效。 - 关于益生菌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作用的证据不一致,但总体呈现有益的趋势。 - 有一些初步证据表明,某些过敏症(花生和牛奶)和乳糖不耐症可能有益处。 - 有强有力的证据表明,益生菌补充剂有助于预防早产儿死亡、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晚发性败血症和喂养不耐受。 - 几乎没有证据支持益生菌可以干预肥胖症。 - 有证据表明益生菌有助于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然而,这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初步阶段,证据缺乏可靠性。 - 目前还没有确凿的证据支持益生菌对治疗皮肤病的作用。 https://sigmanutrition.com/probiotics/ ====== 益生菌能改善排便吗 ====== 05星期六十月2024 Posted by professorcslin in益生菌,便秘 美国医学会期刊JAMA前天(2024-10-3)发表Eight - Week Supplementation With Bifidobacterium lactis HN019 and Functional Constipation (八周补充乳双歧杆菌HN019 和功能性便秘)。 在介绍这篇论文之前,我想先让读者知道,我已经发表了21篇跟益生菌有关的文章,一再指出,益生菌在改善肠道功能方面是有些还算可靠的证据(尽管仍嫌薄弱),但是在其他方面,例如忧郁症、失眠、肾脏病、过敏体质等等,则都是夸大不实。请看下面这5篇: 益生菌,弊多于利:在正常情况下,吃了益生菌,几乎是等于没吃,而在生病的情况下(服用抗生素),吃了益生菌,可能反而有害。 肠道菌能控制我们?益生菌能改善忧郁症?: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目前,我们没有太多证据表明服用益生菌会改变忧郁或焦虑。 便秘益生菌? 《健康指南》的推荐能信吗?:《健康指南》网站所说的4种《务必选择,具备人体实验,证实可以帮助排便顺畅的益生菌》,要嘛就是被证实无效,要嘛就是根本没有人体实验。 「台湾01益生菌」玩弄科学:广告说「研究显示TW01可调整体质、帮助排便」,但它所引用的那篇论文根本就没有做关于「体质」或「排便」的实验。 肾脏医学会声明稿→益生菌改善肾脏病?:台湾肾脏医学会:千万不要相信过度夸大的广告效益,现阶段还是将益生菌的角色放在改善便秘、腹泻、消化不良等。更重要的是配合专业肾脏科医师的治疗和建议,以免错失护肾良机。 constipation1.jpg 我现在把前天发表的论文整理如下: 研究动机:过去的研究显示,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HN019(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subsp  lactis HN019 )可以改善成人的便秘和胃肠道症状,剂量范围为1.0 × 10 ^9^至17.2 × 10 ^9^菌落形成单位(CFU )/天,持续2 至4 周。然而,还没有研究探讨以排便频率(bowel movement frequency,BMF)作为主要结局的HN019 治疗功能性便秘。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HN019 在中国患者中经完全自发性排便( complete spontaneous bowel movements,CSBM )测定的功能性便秘的治疗效果。 研究地点:本试验于2020年12月25日至2月28日在中国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协调地点)、上海同济医院、上海中山医院、上海同仁医院及上海第六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进行。 研究对象:共招募到229名符合资格的志愿者,平均年龄45(范围38-52),其中194位是女性。他们平均每周的CSBM是0.77(大约是每10天才自动排便一次)。他们被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112人)每天早餐前吃4.69 × 10 ^9^ CFU的HN019,安慰剂组(117人)则是吃安慰剂,持续8周。 研究结果:试验组的每周CSBM平均是0.80,而安慰剂组则是0.66。 (版主加注:都跟试验前的0.77没有统计学上显著差异) 结论:尽管据报导益生菌可以改善肠道功能,但这项大型、实施良好的随机临床试验并未证实这样的结果。每天服用4.69 × 10 ^9^ CFU 测试剂量的双歧杆菌HN019 在增加完全自发性排便方面并未优于安慰剂。 讨论列表 查看原帖及回帖